女帝公平得很,在邸報上說得很清楚,是不收所有官員的私禮,這麼一來,除了名下有產業的戶部,與下轄農務司與器作坊的工部外,其它各部都很為難。
沈卓也沒想到,他們的大婚,竟然也被對方給趁機利用了一把,不過他除了佩服對方時刻都將發生放在心裡的心胸格局,並對此表示理解外,並無任何異議。
“你們大理寺最擅長的是什麼?”
左書意迅速回道,“審理涉及文武百官的案件,核查、複審刑獄啊。”
“這不就對了,你們可以將大理寺偵辦的一些典型案例,都列出來,編撰成文,倒也不必將具體過程寫出來,隻要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即可。”
左書意有些遲疑地回道,“那些案例,確實算得上是我們大理寺的特產,可是將它們編撰成文後,當作送給陛下的賀禮,會不會不合適?”
沈卓語氣肯定地回道,“陛下素來重視民間教育問題,隻要你們在內容的編撰方麵多用些心,編寫得通俗易懂些,就能起來宣傳國法、警示官員與百姓的作用,陛下肯定會很樂意收到這樣的賀禮。”
柳平也趕緊問道,“表哥,依你看,我們九門提督府該送什麼特產好?”
想到邸報上的內容將會帶來的影響,沈卓提醒道。
“京裡接下來肯定會聚集許多外地來的人,你們維護好京城內外的治安,確保不會生亂,就是最好的賀禮。”
“表哥,我說的是你與陛下大婚的賀禮,京中聚集外地人的事,我們當然知道,過兩個月就是秋闈,那些舉子已經在陸續抵京,提督大人已經再三強調,讓我們要加強戒備,陛下大婚期間,肯定更不會放鬆。”
沈卓有些頭大的解釋道,“不止是將要參加今歲恩科的舉子,隨著這份邸報傳遍大安全境,勢必會有許多商人進京,參加各地特產的品鑒會,那些商人的數量,肯定比參加秋闈的舉子還要多得多。”
柳平好奇的問道,“為什麼?”
因為這才是那位讓各地獻上自家特產當賀禮的目的,不過這次顯然是對方的一個嘗試,還不知效果如何,所以沈卓不便解釋得太過透徹。
“這是一次可以趁機了解大安境內各地,都有什麼特產的大好機會,有些商人肯定想要趁機看看那些特產中,有沒有他們需要的產品。”
得了指點的兩人回到衙門中後,跟上官說起沈卓的這些建議,都成功引起重視。
對九門提督府而言,他們很快就發現,事情還真像沈卓所預料得那樣,除了陸續進京的舉子,還有一些商人,也都陸續上京,使得京城中的客棧房間,陷入一間難求的境地。
在這種情況下,九門提督府不僅要負責安置一些因抵京晚,找不到住處的舉子,還要協調京中一些有空置房間的人家,將房子收拾出來出租,同時還要加強巡邏戒備。
若非提前做過應對這些情況的準備,他們肯定會被這種意外狀況給打個措手不及。
時間很快就來到將要舉行秋闈的時間,正寧帝雖然已經正式退休,何殊還是請他出來當殿試的主考官。
即便現在的科舉內容已經逐步做出一些調整,但是對何殊而言,審閱那些舉子的試卷,依舊是件極有壓力的事。
不過對於會試與殿試的考卷,她都會親自審查與抽查,審查排名靠前的那些是否寫得言之有物,抽查落第或是排名靠後的試卷中,是否存在漏網的人才。
哪怕這些落第的舉子還可選擇參加後麵舉行的大招錄,畢竟科舉入仕的起點,顯然要比大招錄高,所以何殊向來重視每場考試的公平。
所以她從不吝讓所有人都看出她的態度,已用幾次案例告訴所有大臣,她會做到哪一步,敢在各種考試上做手腳,相關責任人,一個都跑不掉。
因正寧十八年的科舉剛過去一年多,這次的恩科,不管是參考的考生人數,還是招錄的人數都相對較少一些。
先後忙完這屆的秋闈與大招錄後,時間就已接近她的大婚之期,各地的賀禮已經陸續抵京。
伴隨這些賀禮入京的,不僅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商人,還有家中有錢有閒,特意上京赴女帝大婚這場盛會的百姓,使得京中人滿為患。
為此,連國子監的那些考舍,都被征用為臨時客舍,用來安置那些實在找不到地方住的人流,九門提督府上下更是打起精神,日夜加強巡邏,生恐在此期間出現什麼錯漏。
接到九門提督府遞交上來的各種統計數據,何殊這才發現,這場‘展銷會’性質的賀禮品鑒會,在民間所引起的重視程度,尚在她的預估之上。
這也讓她認識到一件事,就是老百姓們的生活得到的改善程度,可能比她結合各地報上來的數據,進行保守分析得出的結果更好一些。
畢竟隻有當百姓們的吃穿之類的生存需求得到滿足後,才能有多餘的錢財,去追求一些更為豐富的物質需求。
老百姓們有了需求,才會出現市場,從而湧現出更多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