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有德的身體恢複之後,李氏是家裡最高興的人,她高興之餘才發現自己的身體也比以前好,也不知道是不是天天在院子裡走動的效果。她感受到好處之後,倒是願意天天堅持活動,還拉著劉湘琴一起活動身體。
李氏不願意活動身體是覺得難為情,但是避開劉有德的目光,和劉湘琴一起卻不用考慮形象問題。
一家三口每天活動身體,最明顯的變化是胃口都變好了。李氏是喜憂摻半,吃得多家裡的米缸又空了。
劉有德看似不關心這個問題,當天晚上卻和李氏建議他可以從書鋪接抄書的活回來做。其實以前書鋪老板也找過他抄書,他卻不願意抄佛經,於是拒絕書鋪老板的一番好意。
李氏聽說劉有德願意抄佛經,第一反應不是高興,而是一臉委屈他的表情,說家裡沒有錢苦了他,還說他的筆應該用來抄寫四書五經才對,而不是用來抄佛經這等無用的東西。
李氏信佛也信道,但對她來說還是劉有德比神佛都重要,她寧願自己多繡一會花,也不願意劉有德為無關事務分心而影響到讀書。
一家三口也就劉湘琴高興家裡能多一點收入,比起看不見的未來,她更希望過年能多吃一塊肉,多穿一件新衣。這是她多年的卑微願意,
李氏看女兒高興的笑容,想要攔的話怎麼也說不出口,她也知道這些年苦了閨女。
劉有德卻不覺得抄佛經是什麼委屈的事,對他來說抄什麼書都是抄,並不會因為內容不同而覺得委屈,要知道佛經比四書五經銷量好多了,平時就有很多有錢人家的太太小姐購買,遇到過年或者佛誕日等情況,更是供不應求。
劉有德一邊抄佛經一邊細想後麵的劇情,他希望能直接避開劇情,萬一避不開就得另想辦法,總之得避免李氏母女悲慘的命運。他對此倒是很有信心,原劇情裡母女會過得很慘,也是因為原主死了,孤兒寡母沒有成年男丁才落到處處被人欺負的地步,現在他還活著,相信再差也不會比原劇情差。
原劇情裡李氏母女先後自殺,說是自殺,實際上也是走投無路之下的選擇,但凡有彆的路走,她們也不會選擇自殺。母女倆在原身去世後,帶著他的靈柩回族裡,結果人還沒有入土為安,就有族人上門說他們這一脈沒有男丁,族裡要收回他們家的財產。
李氏當然不願意,說沒有男丁也可以過繼,她還有閨女可以招贅婿,憑什麼要把家產上交到族裡。這話族人們不聽,族長和族老也不聽,隻說族裡的慣例就是這樣。
李氏有心反抗卻無能為力,隻有看著族裡人把九房的財產都收公。母女倆隻能住在族裡分配的一間小屋子,每天的吃食有人送上門,卻是最粗糙的吃食,再加上一點清水,保證她們不會活活餓死就行。
李氏和劉湘琴費儘九牛二虎之力從族裡逃出去,結果還沒走出百裡遠,就是上壞人要抓她們賣到青樓。李氏原以為母女倆要沒命,因為她不願意受侮辱,寧可自殺也不想受傷害。
母女倆也是運氣不錯,抓他們的壞人被官府抓住,她們重獲自由卻流落他鄉。因為被壞人關起來過,哪怕母女倆並沒有受到什麼傷害,外麵的人卻開始傳母女倆失節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