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時期,青年學子梁山伯辭家攻讀,途遇女扮男裝的學子祝英台,兩人一見如故,誌趣相投,遂於草橋結拜為兄弟,後同到紅羅山書院就讀。………………”
“梁山伯祝英台!”
“女扮男裝!”
眾人看到此處不由的會心一笑,祝英台女扮男裝和梁山伯相遇,何嘗不是與墨家子在元宵之夜和女扮男裝的女子相會是何等的相似。
“沒有想到墨家子還是一個癡情種,用心良苦呀!”老者不由歎息道,以他的閱曆自然知道墨家子的意圖,月下私會女子,在男人看來的確是風流瀟灑,但是對女子卻不然,眾人對女子更加苛刻一點,哪怕是墨家子做了如此多的努力,恐怕依然會承受眾人非議的目光,然而此書一出,恐怕風向立即轉變。
眾人點頭道:“誰也沒有想到墨家子竟然為了意中人,專門寫文為其正名。”
“此乃是真實之事。”有人驚呼道。
“在下乃是齊魯人士,小時候就聽過梁祝之故事。”
“不,梁祝乃是汝南人士,紅羅書院就在汝南。”
“小的乃是會稽人士,梁山伯乃是會稽人士。此乃東南一代眾人皆知的。”
梁祝的故事雖然在小範圍的流傳,但是並非不可考據,長安城中來自天南各北的人都有,而梁祝的故事在齊魯、河南道、甚至是東南一代都是廣為流傳,自然有人熟知。
然而他們所知道的梁祝故事,不過是一些乾巴巴的文字,而墨刊所報到的梁祝,乃是集合後世越劇和各地傳說雜糅而成,可以說是藝術上集大成者,眾人一看頓時被吸引過去。
“草橋結拜。”
“梁山伯真傻,竟然女扮男裝都分不清。”
“祝英台的侍女很笨,差點沒有說漏嘴。”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一個個看的津津有味。
“我家有個小九妹……”
當祝英台抱怨父母頑固,不讓女子讀書之時,不少老學究不由得皺眉,不過更多的人則是讚同。
“男女都是父母生,女子讀書明理也應該。”
當看到梁山伯和祝英台因為女子讀書一事,誌同道合遂結拜為異姓兄弟之時,所有人頓時被吸引過來,不能自拔。
“這恐怕就是墨家子的驚喜吧!”眾人恍然道,而且的確是大大的驚喜。
這一期的墨刊少了過半的廣告,李夫子一不做二不休,趁機將梁祝的下一章同窗三載一同刊印出來。
“男女同窗三載,同屋相居,簡直是喪儘天倫。”不少老學究看著墨刊憤然道,可是他們嘴上罵著,手中卻絲毫沒有鬆開墨刊,而是一邊批判,一遍津津有味的看著。
“不知者無罪,梁山伯乃是正人君子,又不知道祝英台是女兒身。”
“梁山伯果然是個書呆子,同屋三年竟然沒有發現祝英台乃是女兒身。”
“祝英台真聰明,竟然在二人擺了一盆水,梁山伯三年不敢翻身,實在是太倒黴了。”
一時之間,長安城為之一靜,全城低頭看梁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