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部眾人不由微微點頭,這和他們所了解的情況很是吻合。
“在這裡,墨某可以向諸位透露出一個發財的好消息,由於各國的金、銀、銅礦貧富不一,三者的兌換比例也不一致,在大唐一兩黃金可以兌換十兩白銀,而在某些國度,一兩黃金至少可以兌換二十兩白銀,這可是一個萬萬貫的大生意。”
“嘶!”
頓時所有人幾乎都倒吸一口涼氣,如果墨頓所言不虛,用此方法足以掠奪一國之財富,稱之為萬萬貫的大生意一點也不為過,刹那間,不少人怦然心動,目光不由得投向一旁的禮部眾官員,要論他國的消息,恐怕除了墨家子之外,隻有禮部最為清楚了。
就連李世民也怦然心動,如果真的有如此差價,簡直是不費一兵一卒,就能獲取天大的利益,這對朝廷來說,是難以拒絕的誘惑。
“堂堂墨家如今一身銅臭,會舍棄如此重利而公開給世人。”於誌寧冷哼道。
墨頓反譏道:“墨家賺錢乃是利用墨家秘技,利國利民利己,可從來沒有囤積居奇,哄抬物價之亂法紀的行為。墨家想要賺錢,隻會用墨家村出產的貨物來獲取報酬,所賺的錢每一文都清清白白,絕不會用第二種方法。”
李世民也壓製住自己心中的欲望,不由大手一揮道:“好了,朕自然知道墨家乃是工家典範,不是偷奸耍滑的商人,不過你莫要岔開話題,暫且說說,第三代貨幣是怎麼回事?”
墨頓這才回歸主題道:“然而金銀雖然是天然的貨幣,但是也並非不是沒有缺點,過於沉重,易磨損,還有就是極其稀少。所以我華夏大都以金銀銅同時作為貨幣,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錢荒的問題逐漸嚴重,除了世人喜愛將金銀銅錢埋入地下之外,還有一個根本原因就是金銀銅的稀少。
滿朝眾臣紛紛點頭。
“可想而知,隨著大唐的不斷發展,錢荒的問題定然會進一步加劇,於是第三種貨幣必將應運而生,那就是以銀票為代表的紙幣,微臣將其稱之為信用貨幣。”墨頓深吸一口氣道。
“信用貨幣!”
滿朝眾臣這才恍然,墨頓的三種票據之所以能夠順利推行,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墨家和墨家子的信譽。
更多眾臣看向墨頓的眼神不又多了幾分凝重,墨頓所說的這些知識他們簡直是聞所未聞,然而卻一直在他們的身邊。
大唐的錢荒問題一直存在,然而卻無人重視,墨家子搶占先機,發行銀票,可以說有一次走在時代的前列。
墨頓環視四周道:“信用貨幣之所以能夠推行,自然也有巨大的優點,紙幣製作簡單,便於保管攜帶運輸,更可以避免金銀在流通中的損耗。”
眾人點頭,墨家村彙票業務盛行,就是看到了世人攜帶錢財不便的契機。
然而民部侍郎不以為然道:“墨大人莫非是為自己斂財辯解而已,隻說優點,不說缺點,如果天下紛紛效仿墨家村開辦銀行,濫發銀票,一旦造成亂子,其後果可不是你一人能夠承擔的。”
墨頓點頭道:“那以大人說如何辦才好,如果直接下令嚴禁發行紙幣,不過是因噎廢食而已,我大唐的錢荒永遠無法解決。”
民部侍郎冷哼道:“想要解決也簡單,墨家村銀行隻需將發行銀票換取的現銀上交國庫即可,哪怕是有朝一日,墨家村的銀票成為一張廢紙,百姓也可以拿著銀票來找朝廷兌換,如此一來,百姓自然不會有絲毫的損失。”
不少大臣頓時靜了下來,如果墨家子答應了這個條件,那恐怕再無翻身的機會。
墨頓認真的考慮良久之後,竟然緩緩點頭道:“如此倒是一個方法,不過銀行需要時刻準備金銀以應對百姓兌換現銀,信用貨幣之所以能夠推行,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這些銀票可是隨時隨時換成現銀或者是買上東西。如果墨家村銀行不能隨時兌換銀票,彆說是墨家村的工人,就是村民也不會同意,銀行要不了三天鐵定倒閉。”
民部侍郎頓時臉色一紅,他心中所謀劃的頓時被墨家子全盤道出,看到皇上和百官對其審視的眼神,簡直是無地自容。
然而墨頓話語一轉道:“然而銀行雖然無法將全部的現銀上交給朝廷,但是卻可以將三成的現銀交給朝廷保管。”
“三成現銀!”百官不由一頓,沒有想到墨頓竟然會主動上交。
墨頓點頭道:“這三成現銀將會作為銀票的保證金,如此一來,哪怕是墨家村日後破產,百姓手中的銀票也可以由朝廷補償回三成本錢。”
於誌寧眉毛一挑道:“三成本錢?那七成呢?難道百姓就要承擔七成的損失?”
墨頓豁然轉身直逼於誌寧道:“在任何時候,銀票最多的隻有可能是墨家村,可以說墨家村的風險才是最大的,在下可以承諾,假如墨家村真的有破產的那一天,墨家村銀票將不會兌換,其餘的錢財皆可以兌換給百姓,如此一來,百姓的損失至少可以減少五成,再加上墨家村固有的資產,相信定然能夠讓百姓的損失減到最低,當然,墨家村是不會讓這一天出現的。”
“五成!”不少朝臣紛紛陷入了猶豫。
“諸位可知為何是上交三成現銀,一來是墨家村需要留下七成現銀以應對兌換,二來則是因為墨家村給支票開賬戶的額度就是必須要有三成額度的保證金,百姓相信墨家村的信用,墨家村也相信朝廷的信用,這就是信用貨幣的本質。”墨頓聲情並茂道。
“信用!”百官頓時沉默,大唐最講信用,相信一諾千金,而銀票為代表的信用貨幣,固然會給大唐的信用體係帶來挑戰,然而一旦運用良好,其中而好處將會無法估計。
“而且諸位可知這三成現銀可是多少錢?”墨頓眼中不由閃現出一絲肉疼道。
“三十萬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