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天下(2 / 2)

樊長玉付錢時,前方一個衣衫襤褸的人疾步往這邊跑來,驚惶之中甚至撞倒了幾個攤位,追在他身後的幾個官差邊跑邊喊:“站住!”

那人哪敢停,繼續沒命地往前跑,幾個官差也急步追了上去。

樊長玉本以為那人是犯了什麼事,邊上卻有人“嘖”了一聲:“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剛接手徽州的那位節度使不愧是魏家人,打著剿匪的旗號,又不派兵去圍剿那些山賊匪寇,反倒是把火燒到了北邊逃難來的流民身上,這些背井離鄉逃難的流民何其無辜……”

原來那些官差追的是流民,樊長玉想起王捕頭的話,心中不由有些怪異。

她看了說話的人一眼,那人和他邊上幾個同伴穿的都是樣式一致的長衫,這衫子樊長玉也見宋硯穿過,那是縣學裡統一的服飾,看樣子這幾人都是縣學裡的書生。

那人的同伴冷嘲道:“魏氏父子隻手遮天,皇權衰落,整個大胤朝,早就跟朽木一樣爛到根子裡了!眼下徽州兵權也落到了魏氏父子手中,依我看啊,這大胤朝改姓魏得了!”

樊長玉長這麼大雖然還沒出過清平縣,但也知曉他們口中的魏氏父子是何人。

當朝宰相魏嚴,十六年前承德太子親征死於錦州後,老皇帝也悲傷過度駕崩,他扶持幼帝上位,把持朝政十餘載,如今大胤百姓都隻知宰相,不知皇帝。

其子魏宣更是自比太子,手上不知沾了多少忠臣良將的血,說是惡貫滿盈亦不為過。

平民百姓隻顧奔波生計,聽到的消息都是官府特地放出來的,其中各種內幕,還是這些要考取功名分析時局的讀書人知道的多些。

樊長玉不免豎起耳朵繼續聽。

先前說話的那書生道:“沒了武安侯鎮守西北大關,這天下還能太平多久都是個未知數,他魏嚴便是有那心,隻怕也沒那膽往龍椅上坐!”

武安侯謝征的名號,在本朝也稱得上如雷貫耳,隻不過風評褒貶不一。

他生父乃是當年隨承德太子親征錦州,萬箭穿心卻拄軍旗不倒,站著死去的護國大將軍謝臨山。

他舅舅則是權傾朝野了十餘載的魏嚴。

這樣的身世,本身就已極具爭議,偏偏他又是他舅舅養大的,朝臣們便都視他為魏黨。

謝征的手段,也的確鐵血殘暴至極,跟他舅舅如出一轍。

他十七歲那年奪回錦州的成名一戰,世人迄今提起都還膽寒不已,據聞他攻下錦州後屠城,連稚兒都不曾放過,麾下的八百親騎,甲胄全被鮮血染紅,世人從此稱他那八百親騎為血衣騎。

北厥人更是聽到他名號便聞風喪膽,自前朝便被北厥占了去的遼東十二郡,亦是他收回的。

憑著身上的赫赫戰功,他弱冠之年便被封為武安侯。

以武安天下,曆朝曆代,得此封號的也僅他一人而已。

魏嚴手上就是有他這麼一把銳不可擋的刀,才能居宰相之位架空皇權,把持朝政至今。

朝臣們一麵抨擊謝征是魏黨,一麵又指望著他鎮守疆域。

甚至有人斷言,他若駐守疆域,則天下可安;他若意在朝野,則乾坤將亂。

此刻樊長玉驟然聽到那書生說“沒了武安侯鎮守西北大關”,心中隻覺奇怪,有人先她一步問了出來:“武安侯怎了?”

那書生道:“你們還不知?崇州一戰後武安侯生死不明,不過他徽州的兵權都已叫魏宣接管了去,想來已是隕了。”

在場人不免一陣喧嘩,更多的是質疑那書生所言真假的。

世人皆憎武安侯乃魏嚴手中刀,也懼他視人命如草芥殺人如麻,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他乃大胤朝西北一柱。

這一柱折了,不知大胤朝中還有何人能頂起西北這片天。

書生被眾人七嘴八舌質問得回不過來,負氣道:“你們若覺著我所言是假,那便自己打聽去,看西北是不是剛換了節度使!”

樊長玉聽了一耳朵的家國大事,回家路上都有些憂心忡忡的。

薊州挨著崇州,若是戰火蔓延到了薊州,她帶著胞妹還不知往哪兒逃難去。

想到言正就是從崇州逃難過來的,樊長玉覺得自己回去了可以問問他,說不定他知曉一些關於武安侯在崇州戰場上的事。

崇州不過是一反王叛亂,怎地就讓大胤戰神都折在那兒了?

再轉個彎就要到巷子口了,遇上一名住在巷子裡的婦人,對方瞧見樊長玉,欲言又止,神色頗有幾分怪異。

樊長玉收起思緒,熱絡打招呼:“陶嬸這是去買菜?”

對方點了點頭,神色微妙道:“賭坊的人又去你家了,你夫婿……”

眼前的人影一晃,樊長玉從牆邊操起根扁擔就急步衝進了巷子裡。

婦人看著她凶悍的背影,呐呐說完後半句:“把一群人的腿都給打折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