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是這樣的沒錯!東坡才子之名萬古長青!】
明意有些無語,這人有點激動哈,收起自己替人尷尬的毛病,明意繼續道:【蘇軾的朋友圈在當時可是聚集了很多大人物,一方麵是和他政治觀點一致的,這批人裡有富弼、張方平等高官;另一方麵是和他不對頭的,裡麵的代表人物自然就是王安石。並且呢,作為一個文壇明星,蘇軾自然也有粉絲,並且蘇軾的粉絲還不是一般人,他們就是趙家的皇帝和太後們。】
【根據史料記載,在蘇軾烏台詩案被捕以後,當時的太皇太後曹氏正在彌留之際,宋神宗去探病時,這位太皇太後就曾對宋神宗說,我死了以後你也不用大赦天下,就放了蘇軾一個人就好了。】
【其實呢宋神宗本意也不是想要殺蘇軾,隻是沒料到身邊的小人們一直拱火,最後搞得宋神宗自己都騎虎難下了。其中最離譜的是一個叫李定的小人,他對宋神宗說:“蘇軾初無學術,濫得時名,偶中異科,遂叨儒館。”翻譯過來就是,蘇軾這個人啊其實根本沒什麼才華,他那些名聲都是瞎來的,不過是僥幸考中了科舉,說他有學問簡直是侮辱儒學!這個睜眼說瞎話的評價,放到今天來看也是相當炸裂的。】
【小豆丁:哈哈哈這不就是考不上大學的學渣誹謗高考狀元沒文化!】
【乾隆:無恥至極!東坡的才學青天可鑒,朕和皇爺爺都一直將其視為讀書的標杆!】
江南某處,乾隆氣得跳腳,仿佛那李定是在罵自己,一旁的皇後那拉氏看不下去了,出言提醒:“皇上,您是天子,要注意言行,喜怒不形於色。”
乾隆這才氣鼓鼓地坐下。
明意無視彈幕上來自某皇帝的咆哮,繼續道:【蘇軾出了事情,最心焦的人自然是弟弟蘇轍,隻是這個時候的蘇轍還有職務在身,無故不能輕易離開,於是就寫了一封《為兄軾下獄上書》呈給宋神宗。
“臣欲乞納在身官,以贖兄軾,非敢望末減其罪,但得免下獄死為幸。”這是蘇轍上書中的一句,翻譯一下就是我願意用我的官位來換哥哥,隻要哥哥不死,你讓我做什麼都行。】
東晉,站在田間小路上的陶淵明陷入沉思,如果自己也有個做官做得好的弟弟,自己是否會選擇留在朝堂之中?神跡驟然降臨,為他展示一個後世文人的生平,究竟所謂何意?
【小蘇這人雖然低調,但並不意味著就沒有真才實學。當年和哥哥一起參加製策考試,小蘇覺得宋仁宗趙禎年紀大了無心政事,就在考試的文章裡大肆議論宋仁宗這麼多年來為政的得失,就差指著宋仁宗的鼻子罵他在對抗西夏一事上無所作為、罵皇帝貪圖美色、不懂得給百姓減免賦稅,當年的小蘇初生牛犢不怕虎,能夠在考試中洋洋灑灑寫這麼一篇文章,無論從見識還是勇氣上都是十分可嘉的。】
【不過小蘇這次為了救哥哥,寫的這封上書可是半點不見當年銳氣。一邊低聲下氣地給宋神宗講道理一邊加上真摯的感情流露為哥哥求情,言語間大致意思都在說陛下您可憐可憐我吧我就這一個哥哥,據說就連宋神宗看到了也是感動不已,真是可憐天下弟弟心呀!】
北宋,聽到此處的蘇洵和蘇轍不約而同地轉頭看向了蘇轍,他們此刻關注的重點在於弟弟在考試文章裡罵皇帝,異口同聲問道:“你沒在這次省試裡麵罵吧?”
蘇轍無辜搖頭:“這神仙都說了是製策考試,孰輕孰重我還是分的清的。”
製策是宋朝文人做官前要參加的考核,想必那時的自己已經有點有恃無恐的態度在,所以才敢將心中想法一吐為快。
蘇洵鬆了一口氣,小兒子還算比較穩重的,至少和大兒子比起來是這樣。
但誰知蘇轍又補充了一句:“但我胸中確實有此類想法,我本來還想著要借什麼機會才能將這些規勸送到當今聖上麵前,不曾想這神跡幫了我一把。”
蘇洵聞言又急又氣,一邊驕傲自家兒子為了黎民百姓和國家氣運敢冒著失去前途的風險仗義執言,一邊又憂心皇帝怪罪下來真的讓這小子前途受損。
此刻老父親罵也不是,誇也不是,真的是為難極了,最後隻能拍拍大腿,長歎一聲:“你們兩個啊,一個敢在關乎前途的考試中罵皇帝,一個敢寫文章把自己寫得小命不保,真的是將我給你們取名時的用意給忘得一乾二淨。”
蘇洵給兩個孩子取名,大兒子蘇軾,軾就是車把手的意思,小兒子蘇轍,轍就是車輪走過後留下的印記,這兩樣東西都是在馬車上重要而又不顯眼的東西,蘇洵希望兩個兒子既做國家棟梁,又不忘掩飾自己的鋒芒保護好自己,現在看來,倆人一個也沒做到!
見父親似乎是真的生氣了,蘇軾朝弟弟眨眨眼,安慰父親道:“父親您不必生氣,您沒聽那神跡中的女子說,子由後來還做了官救我,這說明當今聖上並不是因為一篇文章就怪罪言者的人。至於我,肯定沒死成,不然怎麼能給後世留下詩文嘛!”
蘇洵本來隻準備衝小兒子發火的,聽完大兒子這安慰更氣了,吹胡子瞪眼道:“說了半天,我看你一點沒領會到我什麼意思!”
當今聖上?那宋仁宗確實就是自己了?皇宮禁內,聽到神跡提起自己的宋仁宗趙禎心頭一凜,繼而惴惴不安,蘇家小兒子寫了篇文章罵自己,那上天到底是讚同還是不讚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