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升官(一)(2 / 2)

登頂以後的風景更加壯觀,雲海彌漫開來,像是給群山披上了一層輕紗,蘇軾一路見了很多猴子,這不由得讓他想起老家峨眉山的猴子,嗯,還是這裡的猴子溫馴一些。

沿途奇花異草繁盛,當年白居易寫“人間四月芳菲儘,山寺桃花始盛開”說的就是廬山風景,蘇軾又開始做夢了,要是晚年能和弟弟來這裡隱居,這實在是神仙享受!

沿路雖然作了不少詩,但沒有一首能打的,和李白當年的千古名篇比起來不知道遜色了多少,蘇軾不能不感到遺憾。路過西林,看著山峰千姿百態,靈感便像周圍的空山鳥啼一般湧進他的心頭。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明意的畫外音響起:【與李太白的詩相比,蘇軾的這首《題西林壁》明顯多了幾分哲理,頗有一種‘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在裡麵。且不論當時的蘇軾是否已經跳出自我經曆看清了北宋朝局的風雲,單是論這場廬山命題作文大賽,蘇軾憑借這首詩也能和李白一較高下。】

【小南瓜:這像極了從不同角度破題的學霸,不得不說蘇東坡會另辟蹊徑!】

李杜才名,像神話一樣籠罩文壇多年。北宋的文人聽到天幕上的女子將蘇軾和李白放在一個層次,有人欣慰文壇後繼有人,有人驕傲宋朝文風興盛,也有人嫉妒吐酸水。

“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就是換了個法子寫,怎能和李太白抗衡?”一個在看天幕的秀才擰眉,對神跡這番評論不願苟同。

但他沒料到的是,經過天幕輪番洗禮,此刻的大宋已經到處是蘇軾的鐵杆粉絲,他這句話還沒說完,便有人開懟:“喲,你這是吃不到葡萄跳起來衝葡萄吐口水了?人家蘇子瞻這詩句寫的哲理高妙,值得人反思品讀,你用你那考了三次秀才才考上的文采給我也寫一首試試?”

秀才被戳中短處,無言以對,隻能故作清高地遠離這是非之地。

方才懟他的人朝秀才離去的地方唾了一口:“我最看不慣你們這種肚量小心思不正的文人,‘文人相輕’說的就是你們這種胸襟狹窄的小人!”

明意並不知道北宋發生的一切,她依舊接著講蘇軾和廬山的淵源:【其實這次廬山之遊給蘇軾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包括他在臨終前也寫過一首和廬山有關的詩。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大家剛看這首詩是不是覺得很奇怪,因為它的第一句和最後一句居然是一樣的。但是細讀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意境。這首詩是蘇軾臨終前留給小兒子蘇過的,開篇寫廬山的煙雨和浙江的大潮這兩處風景,在沒看過的時候各種抓心撓肺,不到那裡遊曆一番心頭總是放不下。可真正到了卻發現,那也隻是廬山的煙雨和浙江的潮水罷了。】

【廬山煙雨、浙江潮水當然不止是風景,對蘇軾來說可能曾經是遠大的政治抱負,在看到廬山煙雨的時候就是目標實現的時候,此處是在說“不過如此”嗎?是在說目標達成了以後感到失望嗎?主播想是未必的,蘇子當時或許隻是想感慨,人一生心懷執念追求目標,達成了才發現或許目標的魅力隻是目標本身罷了。】

心覺此處說得有些拗口,明意笑道:【當然,這是蘇軾過完一輩子才得出的感悟,我們現在未必能夠理解。那就祝願大家心想事成,在看到廬山煙雨、浙江潮的那一刻,或許你就能明白蘇軾要說什麼了?】

天幕外,青年蘇軾陷入沉思。

那天幕上的女子說的不錯,他現在二十二歲,還未經曆過政治鬥爭,天上那些故事雖然是關於他的,但又時常給他一種旁觀彆人生活的感覺。果然人生感悟還得如人飲水自己總結。

不過方才聽到自己“臨終”這個詞讓青年蘇軾內心微動,相信換作任何一個年輕人在青壯年聽到自己臨死前寫的詩都不會無動於衷吧,蘇軾也一樣。

他拍了拍自己的大腿,恍然大悟,意識到了一個他必須承認又不太想承認的事實:對哦!原來我也是要死的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