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0 章(1 / 2)

宮鬥, 後宮的妃嬪們主動或者被動,不論出身,不分來處, 鬥成一團。

受寵,生兒子, 做太後。

皇帝們在不影響前朝的情況下, 可以和任何一個看的順眼的女子生兒子, 樂得看後宮的女子圍著自己各種花樣鬥法爭寵。

反正最後不管哪個兒子繼位, 都是他兒子。

皇上不知道該如何評價華夏傳統的嫡庶製度,或者少數民族的三妻四妾製度, 他想起自己的出身, 自己在盛京的日子,隻有默然。

宮鬥自然牽扯到前朝, 個人權勢、家族榮耀、男女情感、從龍之功等等在一個小小的皇宮裡頭輪番上演, 宮女、宦官、侍從……紛紛戰隊, 帝王、嬪妃、公主、皇子……沒幾個可以出圈。

用儘心計,拚儘謀略, 狡詐地鬥啊鬥, 攪動朝野上下跟著起起伏伏。

贏了稱王做皇,輸了粉身碎骨。

可這就是人性的集中爆發,誰都認為自己是天選之子, 是那個唯一的幸運兒。

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子能得珠者, 必遭其睡也。

麵對驪龍之珠,除非大智慧、大勇氣如莊子,有幾個能把持住自己?

皇上也不知道當年自己若是沒有做“皇帝”,天下局勢會如何?自己能不能在亂世中得以保全,亦或者被曆史大潮卷著,跟著削肉挖骨地爭鬥。

臨入睡前,皇上隻有一個念頭,希望他的小家庭永遠和樂,希望五個孩子將來都可以家事無憂,幸福美滿。

下午的時候,皇上調整好心緒,繼續正視自己步入二十五歲後對以往人生的思考反省,查漏補缺。

聽到宮人彙報三位阿哥把書本兒放到床頭,情緒正常,自以為做好一件身為父親該做的大事兒,皇上心情舒暢。

太子李承乾犯事之後,通過“玄武門之變”上位的太宗和侍臣感歎,“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儲君之位可經求而得耳。”

皇上亦有此感歎。

下午三點,繼續批折子。批折子的房間在乾清宮西偏殿的一個套間,光線良好,充斥著皇家威嚴、季節風物的布置中透著皇上的生活習慣。

自從三位阿哥出生後就一直鋪著的厚地毯;宮人沒有必須不走動,走動也是輕手輕腳,無聲無息。

多寶閣上珍奇之物,牆上古董字畫、鴨子戲水童趣小掛鐘,幾瓶插花悠閒盛開,幾個精巧的小香爐裡檀香嫋嫋。

器身雕成一片被折枝拖著的內卷桑葉形狀的玉筆洗--春蠶桑葉,桑葉的筋脈絲絲縷縷,一隻春蠶棲身葉上,生動逼真之處,葉子邊緣被小蟲啃食的痕跡都曆曆在目……。

照例,正式折子之前的請安折子,“恭請皇上萬安……”。

“朕安。”

小琉球曬鹽小有成績,請皇上品嘗;琉球之地芒果好,味兒甘甜微覺帶酸,隻無法遠送,臣切條曬乾不加蜜浸與鹽浸,親自嘗試覺著很有原味,請皇上品嘗……。

駐守小琉球的覺羅噶爾漢堂姑父,皇上正黃旗下的人,特愛上貢土特產。

皇上想起上午嘗到的芒果乾的味道,感動於大臣的細心和忠心,毫不猶豫地回複一句話,“海鹽好。芒果乾無需再送。”

“恭請皇上萬安……”,“朕安。”

兩湖之地今年的春耕情況和雨水情況……。

兩湖總督武秉忠為人保守,重點關心農事,知道皇上也關心農事,一年四季換季過節等等特愛上類似的折子,特彆是學會了皇上分享下去的表格模式後。

皇上快速地看完,沒有發現大問題,小問題給圈出來,表格模式使用中的細節給做修改,最後回複,“已閱,很好。”

杭州鄉下有個舉子,舉子遊學期間把女兒許配給同窗好友家,舉子的妻子不知道把女兒許配給當地富商家,兩家恰巧同時來下聘,舉子的女兒有氣節,一女兩嫁是為何?撞了門柱子……

濟南今年的番薯苗長得特彆好,新的育苗方法成功,米價類比去年同時期……

廣州有胡商子弟想要參加科考,臣考核三次,發現其人有真才,請問皇上……

臣請明年回京城給皇上過生辰……

…………

一封封折子,事無巨細,事無大小,各門各類都有,正常政務彙報,機密折子,將當地人鬨出來的小笑話,請皇上品鑒自己新寫的詩詞……

皇上耐心仔細地看,讚一個,氣一個、傷心一個,樂一個……都是認認真真地回複。

隔著千山萬水的送來一份折子,什麼事兒都有,還都特講究老禮兒,特文縐縐,皇上一開始不大習慣。

後來他給轉換成現代語言。

這不就跟上輩子信息時代家人好友同事之間互相發微信一樣?

而且時間長了皇上習慣了,“感受”到臣工們“萌萌噠”的一麵,也就讓自己“擺正”心態,就當是回複親友同事的微信。???

“恭請皇上萬安……”,“朕安。”

有一個名叫“英吉利”的國家再次派人到廣州來送國書:皇上二十七歲生辰,他們國王知道的晚了,趕不上,心中十分不安。

巴巴的帶著豐厚貴重的賀禮來給皇上慶生日,懇請皇上賞臉見他們。他們的國王“虔叩天地保佑□□大人福壽綿長”,使節麵朝京城單膝跪禮,真是懂得禮數……。

皇上看完兩廣總督送來的折子,一滴墨滴在折子上,下不去筆,乾脆暫停休息。

一杯清茶,一份小點,看看藍天白雲,聞聞花香,吹吹春風,皇上坐在乾清宮院子裡,任由思緒飛揚。

上次英吉利派使節來,還送來很多學生。

學生進了新式學院,一切順利。

使節要求按照自己國家麵見國王的習俗行脫帽鞠躬禮,大臣們一怒之下要求三跪九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