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父的這番話真的說到皇上心裡。
“叔父所言, 也是侄兒的擔心。”
“婚姻結兩姓之好。部族聯姻也是。世人講究門當戶對,至少差的不多,有它的道理。兩個孩子在相差很多的環境中長大,日常生活,不好過到一塊兒去。”
親叔父牙疼,瞧著皇上的眼神兒特無奈。
皇上自己笑出來,“侄兒明白, 皇家兒女的婚事,不是過不到過得到一塊去的事兒。”
頓了頓, 學著叔父的表情、口氣,“堂堂的一國公主, 既然享受了尊榮, 自當承擔其責任。
嫁給無功無爵的平民是那般?外戚全部榮養,耗費國庫巨大, 禍禍地方百姓, 文臣子弟看不起, 功勳子弟寒心……”
睿親王……睿親王拿耍寶的皇上沒轍兒, 也笑出來, “就是這個理兒。”
“皇上疼孩子們, 叔父理解。可叔父知道,不管到什麼時代, 個人、家族、部族、國家……聯姻都是必不可少。再說了,聯姻也不是就過得不好,不聯姻也不一定就是好。”
“叔父閒著沒事兒琢磨前朝, 朱元璋皇帝當年也是為了杜絕外戚或者後宮乾政,才規定家裡的孩子不管男女都聯姻平民。任憑這些外戚怎麼在地方上翻騰……哪知道後麵外戚的人口那般膨脹……。”
開國帝王為子孫計長遠,說到這裡,睿親王忍不住喟歎一聲。
皇上一見,說起其他的事兒轉移叔父的注意力。
“提到前朝選駙馬的規定,侄兒想起一個事兒,有關駙馬不能納妾……”
抬手捏捏眉心,皇上是真的犯愁,“侄兒暫時還沒決定……如果多寶自己明確提出要求,侄兒給下旨,將來駙馬做不到,多寶要合離也答應。”
……睿親王呆愣片刻,反應過來。
瞅瞅皇上片刻,糾結片刻。
“應該。我們家的姑奶奶,不受那份兒委屈。”
…………
剛剛想著法兒勸他納妃嬪,勸他給阿哥們納侍妾的,是他同一個叔父?
皇上忘記自己的小煩惱,看向叔父的眼神兒古怪微妙。
然而親叔父沒有覺得哪裡不對,自然想不到皇上內心小小的“複雜”。
老人家特理直氣壯。
“做我們家的女婿,體格、容貌、能力、人品、性情……都要夠好。皇上這些年給公主們郡主們指的駙馬、郡馬,都很好,一家一家小日子過得紅火,都記著皇上的恩德。”
“當然,宗人府和三寺三院也不能放鬆,發現這些人家有不規矩的地方,不能有顧慮,不要讓某一部分人壞了皇家名聲。”
提起正事,皇上收斂思緒,“叔父提醒的是……。”
叔侄兩個又聊一會兒其他事情,皇上擔心說太多話叔父累著,帶著他去暖閣休息。
恰好也快到了午休時間,三位小阿哥在南三所吃的小肚子溜兒圓來睡覺覺,爺孫四個一起香香美美地睡一大覺。
皇上午休起來發現他們還沒醒,也沒讓人喚。
大清南方杭州,知府吳大人一大早收到皇上發回的折子,先看到上麵的一大團墨跡,以及後麵的一段話,“小兒玩鬨,墨跡乃朕之誤,卿勿多思……”
吳大人摸著保養得宜的美須,哈哈大笑。
當天晚上抄錄折子的官員們,我們也是哈哈哈大笑……。
“早就聽說三位小阿哥不同於前麵大阿哥們的穩重,今日得見證據。”
吳大人把折子遞給自己最信重的幕僚看一眼,幕僚也是哈哈哈笑,“皇上和阿哥們父慈子孝,是我們大清的福氣。”
“王老所言極是。”吳大人心有所感,“前日裡小兒頑皮,本官正心情不好,大聲嗬斥幾句引得他更為哭鬨,對比皇上,頓感慚愧。”
王老輕輕搖頭,“修身齊家,一句所言,簡單得很,天下為人父母的,能做到的有幾人?皇上乃千古聖君,我等仰望所在。大人治家嚴禁,愛民如子,皇上都知道。”
吳大人連連感歎,“慚愧慚愧。”
“對這次朝廷提出的文化大辯論,王老怎麼看?”
王老眯著老眼,語氣慢悠悠,“某的意思,實實在在的以事論事。”
“王老請細說。”吳大人自己坐下來,示意王老也坐下。
“謝大人。”王老坐下,望著北京的方向,目光敬仰,“這些年朝廷做的事兒,都是實打實的富國強兵,開疆拓土。”
吳大人點頭。
“某記得,皇上當年第一次下江南的時候,豫親王曾經和社團的人見過幾次麵,某有幸聽老先生提及此事。”
“老先生?可是王時敏老先生?”吳大人小小的驚訝。
“是他老人家。這些年老先生的畫風大變,大人或者聽說一二。”王老目光變為追憶,“老先生說,豫親王和他們提出來,華夏文化要創新。
“在繼承先人文化上大膽地創新,而不是躺在先人的輝煌上一味的模仿。”
吳大人端著蓋碗的手停住動作,專注地思考一會兒,明白過來。
“王老放心,本官知道怎麼做了。”
吳大人看看時間去衙門上值,首先安排人去各縣做通知,有關新舊文化辯論之事,“就事論事”。
大約半個月後,朝廷收到下麵人反饋上麵的各種消息,七成“就事論事”,隻有三成表示要以傳統文化為主導。
豫親王樂嗬,“這些人,還是挺聰明的嘛。”
他身邊的一位老大人深以為然,“既不用得罪保守派,還能幫著朝廷稍稍引導著老百姓的想法,借機邀功。”
宣傳部的幾個老大人一起點頭,一個個都是看著皇上大度,不與他們計較。
豫親王環視一圈兒,還是哈哈笑,“情況出乎我們意料的好,事先的計劃不合適了,諸位再討亂討論,我們下一步的宣傳方案。”
“下官以為,暫時不需要再引導新文化的好處,隻說新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