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對每個人來說, 都是平等的。
它和出生不一樣。
它又距離每一個人都非常近。
年輕的人們陸續長大,身邊的長輩們陸續的老去, 然後去世,階級更替,代代輪回。
生死的循環,不光是年齡大的人看透, 年齡不大的人也可以看透,隻是看透不代表消極,而是活得更為清醒一些,更為勇敢一些。
萌寶和歡寶就是這樣兩個孩子,隻是她們看得太過清醒, 又活得太過勇敢, 讓人心疼的同時心生敬佩。
棒棒每次看到兩位小姑姑的畫兒, 都是這樣的震驚的感覺。
他把兩位小姑姑當成小孫女疼愛著,可是兩位小姑姑展示出來的一切, 震驚世人, 包括他和啾啾一幫子“老人家”。
今天的書畫主題是《馬介甫》,《聊齋誌異》中的一篇。
《聊齋誌異》雖大多是根據民間小故事,或者真人真事改編,比如《馬介甫》。
根據蒲鬆齡先生的王姓好友縱妻虐父,但是蒲鬆齡先生簡單幾句,就把整個事兒寫的言有儘而意無窮。
翻閱蒲鬆齡先生的故事後,難免都浮想聯翩,思考世情。
人間喜樂、成敗榮辱, 終歸於一具白骨。可世間的一切榮耀,人們的滿腔熱情,瀉於筆紙永存。
萌寶和歡寶親自給這些小故事做白話文注釋加配圖,雅謔橫生、譏諷入骨髓。
人、妖、鬼,三者的各種麵目躍然紙上,使得《聊齋誌異》這本書迅速變得雅俗共賞,大清國的男女老少口耳相傳,手不釋卷。
其中最受人喜歡的幾篇中,就有《馬介甫》。
兩位小姑姑在隨性地畫畫兒,幾位同齡好友在畫的,都是自己跑到故事裡鞭打楊萬石出氣的內容。
把他們對“楊萬石”這個人物形象的鄙視和嘲諷,表達的酣暢淋漓,入木三分。
棒棒笑了笑。
年輕人都喜歡這樣的故事,愛憎分明的他們不需要規規矩矩的說教,自己看了故事後,自己領悟《馬介甫》中楊萬石所謂“懼內”背後的不孝和懦弱。
可楊萬石這樣的人……這就是人啊。
人有時候就是“楊萬石”這般的不可思議,愚不可及。
棒棒一時之間思緒翻湧,麵上帶出來一抹自嘲的淒然。
他在眾人沒有注意到的時候停止自己的回憶,反正沒有靈感,乾脆放下筆,把小夥伴們的畫兒和兩位小姑姑的畫兒對比著看。
兩位小姑姑畫骷髏畫,就算是麵目猙獰,也是凶而不惡,內在慈悲,小娃娃們看了《聊齋誌異》中的骷髏配圖,都不害怕,反而好像對待最真實的小夥伴。
兩位小姑姑並不是要一腔孤憤地揭示世間百態,而是警醒自己,警醒世人,心存善念。
祈願大清國更美好,大清國人過得更幸福。
和瑪法身上的暖融融不大一樣,殊途共歸。
…………
棒棒的腦袋裡飛速運轉,手上也動作起來。
萌寶和歡寶敏銳地發現棒棒身上氣息的變化,微微一笑。
二哥家的棒棒大侄子,什麼都好,就是太過消極了些,啾啾和寧寧幾個也是,偶爾間流露出來的那份悲戚,都不像是孩子該有的。
棒棒不知道兩位小姑姑惦念著他,還把他們幾個“小孩子”的表現都看在眼裡,他依舊是眉眼淡然,眼底卻似乎透出一絲煥發的生機和意誌。
休沐日的一天很快過去,萌寶和歡寶一人拍著棒棒一邊的肩膀,笑著一起回皇宮。
棒棒也笑。
第二天,萌寶和歡寶隨著蘇茉兒姑姑去上值,果寶、海寶、山寶被嘟寶拉去幫忙,第三代的孩子們要麼也去幫忙,要麼進學,開蒙,吃奶……。
棒棒和啾啾瞅著課間的空閒,拉著澄澄到一個通道的角落,一人拍拍澄澄的一個肩膀,眼神兒意味深長。
澄澄……小“害怕”。
你們要做什麼?
啾啾從鼻子裡哼出來一聲,臉上猶自帶著不甘願,一副“便宜你了”的小表情。
“我們經過一夜長談,都同意大清國出一位心懷俠義的帝王也不錯,知道你對自己也沒有信心,特意告訴你,我們會幫你。”
誰說做皇帝就一定要帝王之道?他們家,兩位小姑姑最接近瑪法的善念,四叔最接近瑪法的不忍心,而澄澄……。
就如了大伯、阿瑪、三叔的心願,做一個守護者,守護澄澄這個曾經被評價為“皇阿哥中最好的人,最不適合做皇帝的人”吧。
“你可要好好的……哼。”
棒棒不吱聲隻盯著澄澄看,啾啾又哼一聲。
澄澄……果然沒有好事兒。
咽咽口水,澄澄伸出小胖手數出八個手指頭,小心翼翼地提醒堂哥堂姐,“我才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