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距離產生美(2 / 2)

雖然專業課有點多,但是對於劉欣雨而言,真的不算什麼,除了英美國家概況、語言學概論、英美文學和第二外語需要特彆關注,其他內容必定是手到擒來。

翻了翻書,劉欣雨發現內容比她想象的還要簡單些,隻等明天聽過老師講課就能知道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情況,根據情況再進行適當的調整。

今天雖然沒走太遠,劉欣雨還是特地去那座四合院看了看。

現在那座四合院似乎是一個機構的辦公場所,保存得還算不錯,應該還沒有回到業主手中。

雖然辛雨父母買下這個四合院的時候,辛雨還沒出生,但是辛雨沒少聽父母說起這座四合院的曆史和變故,知道這座四合院的原主人姓蕭,家族中人不但有跟著老蔣跑去灣灣的,還有很多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海外關係。

辛雨的父母能買下這座四合院,首先他們的確有這個資金,其次也是因緣巧合。

蕭家拿回的家族產業不少,卻架不住留在國內的這位蕭家人是個運氣極背又心氣極高的人,眼高手低的一番操作成了京城著名的敗家子。

這位著名的敗家子投資什麼都以失敗告終,期間還被人騙過幾次,眼見著就要敗光所有家產,乾脆將這座賣了十五、六年都沒有賣出去的四合院,以極底的價格賣給了曾經幫助過他的辛雨父母,拿著這筆錢買了機票去海外投奔親友。

如果辛雨的父母說的都是真的,那麼八零年十月將會傳出那位敗家子出售這座四合院的消息。

那是蕭敗家子第一次被騙之後,被人逼債逼得沒法子,就想賣掉這座四合院還債,開價好像隻有區區一萬。

但是開價隻有一萬的四合院賣了兩個愣是沒人買,最後隻能拿出些古董賣掉還債。

第一次聽父母說起這段往事,辛雨是十分不理解的,在父母的解釋下才恍然大悟。

彆說是八零年,就是八十年代中期,一萬塊錢也是一個天文數字,萬元戶是很讓人羨慕的。

雖然七八年十二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但是到八零年改革開放也才剛起步,整個國家的平均工資相當低。

當時大多數行業都是由國家在運營,依然以計劃經濟為主,社會經濟活力低下,

八零年一個月能夠掙一百塊,就已經算是高工資了。

城市裡的普通工人平均工資每月大概也就三、四十元。

農民的收入則更低,每個月拿到手的大概也就幾塊錢,甚至有的地方隻能分到糧食,一年到頭也不定能拿到現錢。

靠著一個月三、四十塊錢的平均工資,就算不吃不喝,想要攢一萬塊也要攢個二、三十年。

算上吃喝再有一些其他的支出,說不定一百年也不定攢得出一萬塊錢。

當然生活在城市裡的工人就算有積蓄,也不定會拿錢出來買房子。

他們有工作單位,單位會蓋房子分房子,這種福利分房的製度,讓大多數人在這個時代並不缺房子住。

當然就算缺也隻會等著單位分房子。

有免費分的房子,誰還會拿一大筆錢出來買房子呢。

所以蕭敗家子的四合院隻賣一萬也沒人買在這個年代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