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叫以不變應萬變。”
“這就叫老天有眼。”
“這應該是內容為第一生產力。”
“這叫笑到最後才是最美。”
劉副總,張總,製片人、王娟等一幫人正在感慨。
季銘撇撇嘴——這就叫錦鯉。
他們正在準備上一個映後見麵會,暫時在休息區休息。這一天一夜的變化太大了,大到幾個老鳥都有點亢奮之後的疲軟,靠在椅子上,說著沒用的屁話。
不過確實,任何人遇到這個情況,都難免如此。
上映之前,哪怕想的再多,都沒法想到現在這個情況,營銷攻勢極其淩厲的《夜晚》,首日狂暴拿下1億4000萬後,已經被掃入曆史的垃圾堆,今天雖然還有13個點,但目前為止,實時票房僅排在第五位,還不足1000萬。
而《歐洲攻略》也不遑多讓,在豆瓣3.8分和微博惡評的加持之下,今天是沒有超過1000萬的可能了,過億都未必有希望——隻能說是被這個局給套進去了,本來如果沒有這個局,《遇仙降》沒有在八方援助之下首日破億,《歐洲攻略》至少第一天就能撈個八千萬以上了,破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現在,隻能說天道好循環了。
誰是得意最多的幕後黑手?
已經太多的報導幫《遇仙降》來認領了。
票房博主“電影票房君”一項直白:“季銘和《遇仙降》是這場亂戰的最大贏家了。真是要多謝《夜晚》和《攻略》,明明隻是一天的七夕檔,愣是奉獻自己給《遇仙降》造了個大熱檔期出來。估計觀眾們也還沒有經曆過這種場麵,一個通過鋪天蓋地的短視頻營銷把熱度艸的高高的,一個是請來影帝中影帝,流量中流量吸儘眼球,結果僅僅上映一天就雙雙自爆,《夜晚》敗儘了畢江西的信譽,《攻略》讓梁影帝老本又蝕掉一大塊,凡凡也是把《西遊》攢出來的一點票房運敗的差不多了。
關鍵是,對這兩部戲的極端惡感,很大一部分轉化成了《遇仙降》的路人緣——是啊,在這兩個人不人鬼不鬼的東西映照下,質量上乘,表演優秀,營銷適度,值得一看的《遇仙降》,簡直是太值得尊敬了。
斷言一句,如果沒有《夜晚》和《攻略》的強大助攻,《遇仙降》大概率是1到2億的一個體量了。現在呢,等於是幾千萬破億的宣發,加上畢江西、梁影帝、凡凡,再加上幾百上千萬網友的好感一塊,來捧《遇仙降》,如果它是個商業片,也許就是下一個《藥神》,甚至《戰狼2》了,可惜它隻是個文藝片,但即便如此,它恐怕也將成為純藝術片(或者專業一點叫作者電影)票房的一朵奇葩了。”
下麵是一個實時截圖。
到周六的下午六點,《遇仙降》就已經有9000萬之多,以33%左右的排片,獨攬60%以上的票房。
今天超過1億,逼近2億的可能性無限放大。
想不到的。
一旦“看電影”這個事情成為一種集體表態,它的票房數字就很難再估計了,也很難根據電影質量,電影分類來做嚴格判斷。《遇仙降》毫無疑問就在“一路長陽”和“吸《夜晚》血”這兩個許願的加持下,成為了對爛片的一個表態。
滾!
時光網發稿對這個影壇奇葩現象的討論,可以說講的非常到位了。
“《地球最後的夜晚》首日1億4000萬票房,卻換來惡評如潮,次日排片腰斬,票房更是難及前一天的零頭,如果按照坊間傳言,《夜晚》的投資為5000萬,按照目前的走勢,似乎2億票房都很困難,那麼投資方似乎很難說可以賺到多少錢,當然,還有其他的收入窗口在。可是在票房如此慘淡的,口碑如此惡劣的情況下,真的還能有多少可觀收入麼?和記宣傳上麵的大動作相比,這個收入也似乎並不相稱。
同一天上映的《歐洲攻略》,請來老牌影帝和頂級流量雙雙加持,不僅擁有係列前作的積累,也在戛納電影節期間登上場刊封麵,一時風頭無量。但上映一天即獲豆瓣打出3.5分,似乎任何理由都不能夠再否定一個觀點——這是一部徹頭徹尾的爛片。
萬眾矚目的明星藝術片,口碑慘敗,票房不彰。
老牌影帝,頂級流量,也是無力撐起票房。
上述兩片似乎是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
然而,與他們同日上映的還有一部片子,《遇仙降》!
它同樣是萬眾矚目的明星藝術片,在戛納不僅時隔三年為華語片奪下一座評審團獎,更破天荒讓評委會特設了一座評委會特彆表演獎銀棕櫚,授予主演季銘,引發刷屏式回響。
它也同樣啟用了一位頂級流量,那就是季銘,微博粉絲5000萬,抖音粉絲4000萬,粉絲如雲,擁躉如雨,頂奢的全球代言,國潮的個人廠牌,可以說季銘是近年來風頭最勁的流量演員了。
那麼按照上麵的道理,似乎《遇仙降》也難逃票房之劫,但事實顯然並非如此,按照專資辦數據,經過修正後的《遇仙降》首日票房達1億200萬,在藝術片當中,僅次於《夜晚》。更重要的是今天,擁有33%排片的《遇仙降》毫無疑問將把單日記錄推高到1億4000萬以上,目前機構對《遇仙降》的票房預估,已經達到15億,這將是藝術片的史詩級成績。
那我們可能就要問一問?
為什麼同片不同命?
……”
稿子的後半部就是老生常談了,一個是營銷,詐騙犯、標題黨式的營銷隻能是撈一筆就走,一個是內容質量,不管你找誰來演,影帝也好,流量也好,質量不行,那就不會有人買賬。
最後:“……電影市場早已經出現了重大的變化,《小時代》之流越差越火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電影觀眾的審美,社交媒體迅速的口碑反饋,都要求電影作品擁有足夠的硬實力,靠營銷,靠明星,甚至靠資本,統統都不再靠得住了。也許,電影從業者應該從這個‘三國殺’的現象級電影市場案例裡,吸取到足夠的經驗和教訓,真正明白,觀眾需要什麼樣的電影,什麼樣電影才可以在市場中存活。如果這個問題得到了解答,那中國電影市場可能就真正成熟了,觀眾也將能夠看到越來越多的,值得尊重的國產好電影。
那也將是投資方之福,是從業者之福,是觀眾之福,更是文化之福、國家之福。”
相關稿子是不止時光網,基本上所有關注電影的專業媒體,綜合媒體,都參與報道了,隻是前後幾天的區彆。
有單純關注《夜晚》這種一錘子買賣營銷方式的。
有對流量演員探討的——也不是單純否定,也不是單純肯定,因為季銘的存在,讓這個簡單的報導都沒有了空間。最後基本都是說,流量如果擁有表演實力,還是能夠錦上添花的。
反而是一下子觸及到了流量演員的本質。
扛票房是扛不了的。
決定票房是決定不了的。
但如果片子質量可以,表演水準可以,那麼流量演員將能夠讓電影有更多曝光機會,酒香也怕巷子深嘛,有流量在,就可以減少成為遺珠的可能性——媒體普遍談到了兩個例子,一個就是《百鳥朝鳳》,當初製片人一跪,引發滔天物議,成功將票房提高了很多。如果說有一個頂流在的話,可能不需要如此。另一個就是《白日焰火》,這個由廖帆主演,擒下柏林金熊最佳影片的華語佳作,最後也不過是剛剛破億的成績,同樣在三大上大放光彩的《遇仙降》,最早的票房預期也是高於1億的,這就是季銘作為頂流帶來的曝光度和排片考慮。記
錦上添花可以,雪中送炭很難——這就是流量於電影的意義。
所以說為了請流量,犧牲掉製作電影的經費,那是本末倒置,取死之道。
這種現象級的討論熱度,其實也是幫助《遇仙降》票房大爆的因素:
“今天去看電影吧?”
“有什麼電影可看的?”
“看報道都說《遇仙降》還不錯,要不去看看?”
“藝術片兒啊?”
“嗨呀,加強加強藝術修養嘛,去不去?”
“行吧,去唄。”
這樣的討論,在很多很多地方存在著,看電影不是剛需,大盤大小不定,能夠把遊移不定的人引到電影院來,那才是大爆的基礎。
……
“季銘,這一次你是第一功臣,”王娟當先提出這個話題:“紅包的事兒,你放心,我來催他們倆,要是手筆小了,看我不罵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