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完信和東西,轉身給陸江的幾位戰友送年貨,不多,也都不一樣。
陳明不缺糧,她就送一塊臘肉和一隻熏雞,煤廠的徐愛國日子過得還可以,她就送五斤白麵和一隻風乾野兔,家裡有產婦的,她就送上二十個雞蛋兩斤小米和兩包紅糖,家裡人口多又極度缺糧的,她送上十斤玉米麵和三十斤紅薯乾,在這樣的世道裡都是很貴重的禮物。
禮物到了,關係就好了,來往也多了。
這個時代的人非常質樸,沒人白收禮物。
徐愛國回了半袋子炭,陳明就給了小二十斤的玉米粒,彆的則拿城裡有而農村沒有的搪瓷缸肥皂牙刷等生活日用品回給風輕雪。
數量不多,心意到了實處。
有產婦的那家感激涕零,直接送了一個竹編殼的熱水壺給她。
這兩年糧食緊缺,生活必需品也極度緊張,熱水壺這玩意兒都是憑票買,有票的時候人家百貨商店不一定有貨,而風輕雪家中正缺一個熱水壺。
空間裡有,但她能拿出來嗎?不能。
所以,這一趟下來,家裡倒添了好幾樣東西。
因為她送東西的那些人家極少數是相互認識的,大多數都以為她隻送了自己一家,所以綜合下來送出很多年貨的她,並未引起懷疑。
年貨是必須送的,不僅沒有開源,也沒有節流。
好在過了一天,就經陳明牽線,風輕雪結識了縣城糧站的負責人,名叫程安,各個糧店都從他那裡進糧食,風輕雪用三十斤白麵跟他換了一百斤黑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