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賞之事誰也不敢怠慢,曹昂在朝堂上已經給出了明確指示,若無法按時完成,將士們恨的就不是皇帝陛下,而是他們這群辦事的,被無數驕兵悍將同時記恨上,想想都讓人頭皮發麻。
離開皇宮,夏侯惇立刻將相關人員請到大都督府開會商議。
定製度確實是件好事,以後朝廷再想封爵得先看看他夠不夠的著這個標準,達標了一切好說,沒有達標皇帝也不能任人唯親胡作非為不是,有了標準便能大大杜絕坐享其成,妄圖靠裙帶關係上位的宗室和外戚。
公爵爵位事關重大,不可胡來,夏侯惇等人點燈熬油討論一個晚上,終於商量出幾條封公的硬性指標。
第一,必須統領過十萬以上兵馬作戰並取得勝利或者進獻過取得戰略性勝利的良策。
第二,必須為大魏收複過一國或者一州之地。
第三,必須為朝廷做過常人無法做過的貢獻。
第四,必須在軍中服役一定的年限,換句話說資曆必須足夠。
第五,私徳不能有虧,公爵位極人臣,無徳如何讓人信服。
除此之外夏侯惇還製訂了一套剝奪爵位的標準,犯什麼罪會降爵為侯,犯什麼罪直接削爵為民,白紙黑字寫清楚讓獲爵之人引以為戒。
大體框架製定完成,接下來就是細節了,一群人坐在桌前討論半天,吵的唾沫橫飛甚至差點打起來,終於製定出三十多頁的封爵標準遞交給曹昂審批,曹昂又拿去跟曹操商量一番才提筆朱批,徹底敲定。
有了標準就好辦了,隻需對號入座就行。
達到封公標準的第一人是董昭,此人才是大魏頭號功臣,若非他從中斡旋,漢帝劉協怎麼可能順利禪位。
以臣代君太難太難,一個弄不好就是血流成河,兩敗俱傷的局麵,漢魏順利交替,董昭功不可沒,單憑此點,封公一點都不過分。
其次是夏侯惇,還是那句話,他是大都督,大魏任何將士的戰功都有他一份,無數小流彙聚過來足以形成大海。
其次是曹仁,功勳自不必說。
其次是徐晃,徐晃老早便追隨曹操,資曆自不必說,鎮守涼州期間成功守住黃河,將數千萬羅馬軍擋在河西四郡不得寸進,南征期間又成功拿下巴蜀,這份戰績足以封公。
其次是張遼,張遼追隨呂布時將曹操手下戰將幾乎揍了個遍,投降曹昂之後先征瀛州再伐遼東,打烏桓戰袁紹征馬超,鎮守廣陵期間又成功奪下偽漢舊都壽春及整個淮南,最後橫渡長江,收複江東六郡,論功足以封公。
其次便是高順,收高句麗富餘,冀州逼降高乾十幾萬大軍,隨後率軍入並州奪晉陽,此次南征又俘虜孟達霍峻兩員漢軍大將,戰功絕對足夠。
其次便是荀攸和鐘繇,這兩人資曆高啊,創業之初若無他們輔佐,曹操不可能站穩腳跟,自然也就不會有現在的大魏。
眾所周知,創業之事從零到一比從一到一百難度大了無數倍。
最後一人便是郭嘉,郭嘉本是袁紹部下,後麵才轉投曹操,資曆上比鐘繇和荀攸差點,但多年來獻計獻策,這次南征又提出迂回包抄戰術,助曹仁打敗荊州漢軍,功勳卓著。
程昱和曹洪也夠資格,隻是他倆,程昱用人肉充軍糧,私徳有虧,曹洪官渡大敗,導致袁軍兵圍許都,差點葬送大魏基業,自然被排除在外了。
夏侯淵也是,戰績沒達標,不過他已戰死可以追封,追封就不牽扯所謂標準了,封王都沒問題,追封的爵位又不世襲。
拿著製度對號入座,曹昂很快頒布聖旨,封董昭為定國公,
夏侯惇為夏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