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奕是從清平府賑災官的位置上升上來的,他比清平府的上一任知府更清楚清平府的發展薄弱點在哪裡,故而他上任之後,完全就是‘補短’來的。
原先的清平府是以府城為中心串起來的,府城裡最為繁華,各地次之,鄉下最為貧瘠,有官道縱橫於府城與各縣之間。
可是經過這次的雪災後,清平府內的格局已經完全變了——各地為了更方便地買到煤石、玲瓏火塔以及其它的物資,都將路修到了臨江縣,臨江縣所在之地的交通便利程度要超過通往清平府城的交通。
李淳奕升任清平府知府後,做的第一件事便很大膽,他直接上書一封,陳明臨江縣比原清平府府城更適合做府城的緣由,奏請朝廷批準清平府城遷至臨江縣。
臨江縣的交通何止是超過遠清平府城啊,這裡的交通已經超過了東魯之地絕大多數的城池,僅僅是比汴京城差一些,但若說東魯之地哪個地方同外界聯係最緊密,同盛唐、南明、大元的交易往來更多,汴京城都要比臨江縣差一點。
有漁民算過,臨江縣緊鄰著的那條江上每天要經過的船隻將近七百艘,雪災期間建設的海棠港每天都有四五百艘的船隻靠岸或離開,無骨魚、錦鯉等水產早已遠銷南明與盛唐,棉花、棉布以及少數海外來的糧食也成為了臨江縣的特色。
臨江縣城內行走的外邦人要遠超過汴京城,有難以計數的文人騷客趕來,親眼目睹了臨江縣城內翻天覆地的變化——以距離海棠港最近的夏家莊、李家莊為中心,客棧開了二十餘處,而且一房難訂,很多來得晚的遊商訂不到房間,隻能跑去臨江縣城內住店打尖,李家莊的豆腐很有名氣,往來的商人提到李家莊李氏兄弟做的豆腐,無不豎起大拇指的,更是傳出了‘海棠港必食’的美名。
李淳奕要將清平府城遷至臨江縣,這可不是小事,朝廷內的文官們這個說行那個說不行,來來回回討論了個底兒朝天,文官們就差擼起袖子打個麵紅脖子粗了,最終是皇帝下的令——準奏!
宋帝才不會在乎清平府的府城在哪兒,隻要李淳奕能夠將清平府經營好,每天多多地為朝廷國庫貢獻銀兩,那就是好事。除此之外,清平府還不能屯私兵,這是大忌,但宋帝派了自己的心腹武將帶著兩萬精兵駐紮在了清平府,建設了清平大營,同清平大營一並紮根清平府的,還有宋帝的無數爪牙。
宋帝可以聽信李淳奕在奏折中寫的東西,可以放任李淳奕在清平府這塊土地上施展拳腳大力施為,但他必須確保清平府還是皇室的清平府。
若是遇到其它在朝廷中摸爬滾打多年的官兒,看到這樣的陣仗,鐵定會束手束腳,但李淳奕不會。他自問自己對朝廷忠心耿耿,一心為民,想著真正幫助到清平府的父老鄉親,哪裡會管駐軍不駐軍?
駐軍還好呢,不用擔心倭寇從臨海縣那邊衝過來,壞了大好的形勢,好不容易養起來的元氣可經不起折騰。
至於說宋帝的那些爪牙,隻要不乾涉地方上的事,那便能相安無事,說不準還能帶動清平府這邊的經濟形勢,他們多吃幾斤豆腐,做豆腐的老百姓就能多賺點銅板。若是那些爪牙不安分,在清平府四處為非作歹,他就上奏折去參一本!
-------------------------------------
清平府城要搬遷,這事可大可小。
對於朝廷來說,就是一道聖旨,允了便允了,對於清平府衙來說,也隻是臨江縣縣衙轉府衙,清平府府衙轉縣衙,府官們一並遷至臨江縣,其實沒什麼。這個年代的官員多數都是一個任期舉家搬遷一次,大家早都習慣了,更彆提從清平府城到臨江縣的路那麼好走……
最難受的是那些清平府城內的大戶人家以及商人店家。
清平府在那地方都幾百年沒挪窩了,有道是‘春江水暖鴨先知’,清平府城作為一府之地內的權力中心,自然備受富人們的追捧,可如今清平府權力中心要移走,這些富人們能不跟著搬遷嗎?
沒人逼著他們搬,他們可以選擇不搬,但若是不跟著權力中心走,指不定什麼時候就被踢出了清平府權貴的圈子,屆時各種麻煩事都會接踵而來。
商人店家們更是憂思重重,不論大老板還是小攤小販。
住在清平府城內的小攤小販多數都是家中沒有地皮的,就靠著每天出攤賣點兒東西賺錢,賺得還多是大戶人家的錢,如今滿城權貴都打算搬走,他們往後賺誰的錢去?若是賺不到錢,一家老小都得喝西北風!
清平府城內的大老板更是急得都快哭出來了,譬如說清平府內最大的酒樓仙客來,他們做的就是權貴的買賣,如今權貴們都要搬走,他總不能把仙客來也跟著搬去臨江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