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九章 《諸子百家彙編注釋》(2 / 2)

全晉會館、全楚會館不等同於宰相府衙,這其中的界限,還是在自選幕僚任事。

“所以翻譯百家著作這件事,隻能朕親自來做了嗎?”朱翊鈞兩手一攤說道:“朕哪有那個功夫?”

朱翊鈞真的很忙了,大明曆代皇帝裡,他的勤勉程度就排在了太祖高皇帝之下,但他真的沒時間去做這件事。

在勤政這件事上,除了朱元璋,朱翊鈞可以底氣十足的說一句:還有誰!

“陛下,萬士和萬閣老,做這件事最合適。”張居正推薦了一個人選,萬士和。

萬士和無論怎麼看,都是最合適的人選,他是帝黨,而且是脫離了皇帝聖眷,就會被朝臣生吞活剝的讒言媚上的諂臣;他讀書很多,而且對各種史料信手捏來;他的權力不大,換王崇古開府建衙,那張居正隻會拚到玉石俱焚的去阻攔;

這就是萬士和合適的原因,因為萬士和不掌權,所以沒有風險,萬士和手裡既沒有財權,也沒有軍權,也沒有人事任免。

“確實,那就宣萬閣老來見吧。”朱翊鈞仔細想了想,萬士和是真的合適。

人在文淵閣兢兢業業當差的萬士和,見到了馮保的時候,聽說了事情的原委之後,指著自己不敢置信的說道:“我?”

這潑天的功勞,還能這麼從天而降的嗎?!

“對,萬太宰,先生舉薦的。”馮保十分確信的說道。

萬士和來到了通和宮禦書房的時候,還是有些暈乎乎的,直到陛下親自詢問,並且任命他為《諸子彙編》的總裁時,萬士和還是有點懵,他愣愣的說道:“這天大的功勞,是怎麼落到臣的頭上的?”

萬士和麵對如此功勞,失去了所有的涵養功夫,變得直接了當了起來。

這在儒學士眼裡是大逆不道,倒反天罡的行為,但是在萬士和眼裡這就是功勞,陛下要求百花齊放,百家齊鳴,但現實還是大明儒學士們一家獨大,隻有農學、工學的小火苗在閃爍的燃燒著,《諸子彙編》就是給這個火苗添磚加瓦。

《諸子彙編》一旦修成,萬士和是傳統保守派眼裡的天大罪人,是革故鼎新維新派的天大功臣。

“萬閣老自己想想,就知道了。”朱翊鈞笑著說道,隻有萬士和合適,這也算是朱翊鈞在文官之事上的無人可用,能用的人都在重要崗位上。

“這件事簡單啊,找些儒生,一起注釋,臣負責斧正就是。”萬士和已經開始想著怎麼執行了。

張居正略顯不解的提醒道:“開府建衙,萬閣老要站在風口浪尖上了。”

“不用給官身,大明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讀書人那還不是滿大街都是?”萬士和不明白,張居正為何一再把這件事上升到開府建衙這種高度去,在萬士和看來,找些筆正就能把事情辦完了。

“精益求精,差之毫厘,謬離千裡。”張居正看著萬士和鄭重其事的說道:“萬閣老仔細想想。”

事情比萬士和想的要困難的多,這是對賤儒反攻的號角,要讓人搏命,衝鋒陷陣,就要給人官身,給足好處,而且還要和皇家理工學院一樣,獨立於現在的官僚體係之外,防止阻力太大,導致出師未捷身先死。

簡單的注釋,當然輕鬆,但要阻止賤儒對《諸子彙編》的滲透和篡改,就很難了。

萬士和意識到了這件事的難度。

“不急,慢慢來,萬閣老先按著自己的思路做,先把《諸子彙編》注釋出來,這是開辟戰場,隻要戰場開辟出來了,朕有的是時間跟他們慢慢玩。”朱翊鈞示意萬士和不必太著急,先易後難,朱翊鈞有時間,他還很年輕。

“臣領旨。”萬士和終於是領了這份差事。

大明新政,萬曆維新,如錢塘大潮一樣,浩浩蕩蕩,每個人都處於這股洪流之下,而有的人因為能力,比如張居正、王崇古,而有些人則是因為幸運,比如萬士和,站在了潮頭之上,他們站在了潮頭之上,風光無限,則危險無限。

在張居正和萬士和商量著諸子彙編離開之後,朱翊鈞打開了奏疏。

戶部王國光對磨坊案進行了進一步的審查,生產、收儲、加工、銷售,這四個方麵,加工最容易形成壟斷,王國光在奏疏裡也提到了林輔成之前在逍遙逸聞裡提到的一件小事,農戶家裡的穀風車被廢置,兩相結合就可以得到了一個答案,這是一種肉食者之間的普遍默契。

通過對生產資料、工具的壟斷,進而實現在生產關係中處於絕對優勢地位。

“朕已經讓南衙緹帥進行了抄家,既然已經立威了,下麵就到了解決問題的時候。”朱翊鈞手裡拿著戶部的奏疏,他笑著說道:“大司徒少司徒也沒什麼好辦法啊,隻能訴諸於官廠團造。”

官廠團造生產足夠的機械,讓機械的價格低到百姓能夠負擔的情況下,這種依靠生產工具建立的壟斷,才有可能被打破。

戶部也沒什麼好辦法,唯一的辦法就是生產。

比較有趣的是,在絕對自由派的理論中,世間不存在物美價廉的東西,因為調節供需關係的是利潤,當一件商品,利潤低到了一定地步後,就沒人會去做,這樣供應減少,利潤上升,才會維持生產規模,沒有人為乾涉,隻有充足的利潤才能保證生產。

那雙看不見的大手,也沒什麼神秘色彩,就是利潤二字,《六韜引諺》中講: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已經是先秦時候的諺語了,並不新鮮,隻不過表述略有不同而已。

但大明有一項現實存在的生意,就在打這幫蠢貨的嘴臉,那就是六文一斤的煤,哪怕是加了兩成黃土的蜂窩煤,依舊以一種廉價的價格,充分滿足了大明京堂兩百多萬百姓的起居生活。

北宋時候,開封府裡一斤煤兩百文。

薄利多銷,也是一種經營手段,而王崇古踐行了這個模型的可行性。

奏疏批不完的奏疏,朱翊鈞除了休沐之外,就是麵對著山一樣的奏疏,每一本都要看,即便是中書舍人標記了不重要的問候、內閣貼了空白浮票、司禮監勾稽認為沒有看的價值,但皇帝還是勤勉的翻完了每一本奏疏。

“很好很好,現在的奏疏,基本能夠遵循四步走去寫了,看起來就容易多了。”朱翊鈞終於將過年堆積的奏疏全部批閱完了,用力的伸了個懶腰,肯定了群臣們的改變,相比較萬曆元年,那種長篇累牘,洋洋灑灑數千字,一點正事沒有的奏疏,現在的奏疏變得精煉了許多,主要是說事。

萬曆年間的八股文,是現象、問題、原因、處置辦法,這四步走的八股文,是最基本的實事求是,最基本的踐履之實,這樣的奏疏看起來就沒有當初那麼累了,不用在屎裡掏金,對於朱翊鈞而言,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改善了。

怠政是不可能怠政的,那就要在奏疏的規範上,下功夫下力氣。

朱翊鈞允許朝臣們講理,解釋自己為何要這麼做,但是篇幅不要超過千字。

“陛下,德王殿下請陛下忙完了去一趟皇家格物院。”馮保低聲說道,陛下喜歡看熱鬨,也喜歡奇技淫巧,或者說機械。

那個液壓機械臂,陛下愛不釋手的玩了好多天,皇長子朱常治央求之下,最後才到了皇長子的手裡,因為皇家格物院又送到宮裡十幾個機械臂。

“走去瞧瞧。”朱翊鈞一聽立刻就來勁兒了,立刻前往了皇家格物院。

小黃門跑得飛快,提前通稟了德王殿下,陛下親至,而後皇家格物院內外就立刻動了起來,皇叔朱載堉從書房來到了樓下迎接時,雷厲風行的陛下,已經抵達了格物院的藏經樓。

“參見陛下,陛下聖躬安否?”朱載堉趕忙俯首見禮。

“皇叔多禮,朕安,平身。”朱翊鈞笑著說道:“皇叔又搗鼓出了什麼新奇玩意兒嗎?”

“臣沒有搗鼓出什麼新奇玩意兒,就那些事兒,液壓軋印機製造、蒸汽機改良、蒸汽輪機的研發,陛下都是知道的,臣有愧,並沒有什麼值得拿到陛下麵前邀功的進步。”朱載堉一臉汗顏趕忙請罪。

朱翊鈞仍舊一臉笑盈盈的說道:“技術進步從來沒有一蹴而就的,朕知道,那皇叔叫朕來,所為何事?是缺銀子了嗎?馮大伴,叫內帑太監崔敏來。”

就一個蒸汽機,皇家格物院內外所有五經博士吃一輩子閒飯,都值得。

“陛下,臣並不是缺錢了,臣給陛下看樣東西。”朱載堉趕忙阻止了陛下,皇家格物院真的不缺錢。

“不缺錢啊。”朱翊鈞略顯失望,大明內外,都不怎麼缺錢,搞得坐在銀山的朱翊鈞,沒法顯擺自己的財富。

“陛下請隨臣來。”朱載堉帶著陛下來到了一個工坊裡,這個工坊朱翊鈞來過很多次,是實驗室,各種稀奇古怪的實驗,都是在這裡進行。

“陛下,我們一直在尋求一種體現熱量的標準,後來我們將水升高一度所需要使用的焦炭,規定為1,就是陛下麵前這口鍋,為了儘量減少誤差,我們用的鍋比較奇形怪狀。”朱載堉站在了一個煉丹爐一樣的鍋爐麵前。

朱載堉詳細的介紹了這個鍋爐,內膽、外壁中間有真空的隔熱層,防止熱量流失。

“我們發現讓水升高一度為1單位的焦炭,讓鐵升高一度隻需要0.1,讓銅升高一度為0.09,讓泥土升高一度為0.13,而讓水銀上升一度的隻需要0.03,陛下這看起來有些複雜。”朱載堉恨不得自己長著一萬張嘴,有點難以理解。

“啊,就是和比重一樣,這不就是比熱嗎?水為標準,鐵、銅、泥土、水銀更有不同,其中水銀最低,能容納的熱量隻有水的0.03,這很難理解嗎?”朱翊鈞十分平靜的說道。

朱載堉在以水為標準,在規定比熱容,單位質量物質的熱容量。

“陛下真的是太適合做個五經博士了!”朱載堉雙手一拍,興奮無比的說道,跟陛下講話,就是這麼輕鬆!

“那麼研究這個比熱容,要具體解釋什麼問題呢?”朱翊鈞好奇的問道。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