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一章 送倭寇到西伯利亞種土豆(2 / 2)

這便是管子所言: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言軌於法。

所以法家比儒家更需要明君,如果君主一直英明,法家這套就是最高效的,但君王真的不會一直英明。

設立稅法,不會影響到皇帝的威權,明確的規則,更加容易獲得更多人的認同,讓大明稅製更加完善。

“有事出班起奏,無事卷簾退朝。”馮保一甩拂塵,吊著嗓子喊道。

“先生隨朕到文華殿偏殿,退朝吧。”朱翊鈞甩了甩下擺,站了起來說道。

“退朝!”

“臣等恭送陛下。”張居正帶著文武百官,送皇帝離開。

張居正和王崇古走在最後麵,二人走著走著,離其他官員就已經很遠了,這個時候,王崇古才低聲說道:“元輔,你到了偏殿,還要跟陛下說這李昖移送大明之事?”

“必然。”張居正吐了口濁氣,他還是覺得留李昖在朝鮮,必然會成為禍害。

王崇古左右看了看,才繼續說道:“這朝鮮王室的事兒,你就聽陛下的就是,陛下心裡有計較。”

“我直接明說,陛下在等著朝鮮王室、文武兩班、成均館士大夫跳出來,他們不跳起來,陛下怎麼把他們殺乾淨?不把他們殺乾淨,朝鮮豈不是要步了當年交趾十三司的後塵?”

“哦,王次輔何出此言?”張居正端著手,眉頭緊蹙的問道。

王崇古歎了口氣說道:“上一任朝鮮國王李峘死無嗣,那李昖本來是李峘的侄子,也是旁支入了大宗,在文武兩班眼裡,李昖就是個庶孽。”

“在倭寇入寇之前,李昖也想糾正一下朝鮮的烏煙瘴氣,文武兩班始終不肯,那戶曹判書金泰佐營造明館,意圖在三地與大明通商,金泰佐也是兩班弟子,不明不白死於糞溷之中,還有那兵曹判書李珥振武,死於囚室。”

“這也是李舜臣沒有直接剁了李昖的原因,李昖當然該死,可這文武兩班更加該死。”

“李昖是朝鮮王,陛下是大明皇帝,都是君主,陛下對這些兩班弟子能是何等看法?”

張居正思索了片刻,點頭說道:“有理。”

王崇古繼續說道:“元輔,那遼東巡撫侯於趙,曾經上書說一個大明,皆為王臣,大明要把朝鮮吃下,肯定要走這個路,那文武兩班的田土,陛下是決計不可能還給這些兩班弟子,陛下肯定要廢掉賤籍,要均田,要把屬於兩班弟子的田土,分給那些賤民們。”

“那時候這兩班弟子,九成九會鋌而走險,到那一天,就是清算文武兩班之日,元輔不用多慮,陛下心裡有數。”

張居正思索了許久說道:“王次輔一言,令我茅塞頓開。”

“這也不是我說的,是萬士和那天找到我,跟我說了很久。”王崇古擺了擺手,也不攬功,萬士和是帝黨,萬士和找到王崇古說這些話,其實就是傳遞聖意。

王崇古的意思也非常的明白,沒皇帝的支持,王崇古哪敢跟張居正如此鬥法,還能大贏特贏?都是陛下的任務罷了。

王崇古離開了皇極殿,而張居正站在皇極殿外,思考了良久,覺得還是皇帝的法子更好點,朝鮮已經實質性亡國,既然要大破大立,那就破到底,而且這個果子,不能給朝鮮文武兩班給摘了去。

“先生,這滾鐘,著實是奇妙無比。”朱翊鈞在偏殿擺弄著一個滾鐘,這玩意兒確實精巧的很,轉化重力勢能為動能,精確計時。

“陛下這個滾鐘,倒是有趣。”張居正看著皇帝的滾鐘,滿臉笑容,他的滾鐘一道坡,陛下的滾鐘九道坡,可以計時九天,而且雕龍刻鳳,更加精美。

朱翊鈞擺弄了一小會兒滾鐘,才站直了身子,正色的說道:“先生,那李昖留他在義州,主要是為了摟草打兔子,要是沒了這把草,兔子跑散了,不好抓。”

“一網打儘、永絕後患。”張居正俯首說道,既然明白了皇帝的打算,他就更加讚同了。

“嗯。”朱翊鈞一步步走到了一個櫥窗的麵前,這個櫥窗裡,放著一個一個小碗,朱翊鈞打開了櫥窗下的門,拿出了一個瓷碗遞給了張居正說道:“先生,由朕為你介紹下,大明海貿的下一代拳頭產品,薄胎瓷。”

“薄如紙、白如玉、明日鏡,聲如磬,放於光下,晶瑩剔透,這是由景德鎮的老師傅們燒製而成,添加了四成的牛骨粉,這種薄胎瓷,添加骨粉一成到四成,添加的骨粉越多,則越發的通透。”

“櫥窗裡這件,骨粉比例超過了48%,顯得更加透亮,但燒製成功的概率實在是太低了。”

(骨粉含量48%的薄胎瓷)

張居正拿在手裡看了許久,才由衷的說道:“陛下,咱大明工匠真的是巧奪天工,這一個碗,要多少銀子?”

朱翊鈞笑著說道:“朕準備定價三十兩銀子一個,這東西燒起來沒那麼麻煩的,因為用於外貿的薄胎瓷說是骨瓷,但其實裡麵沒有一點骨粉。”

牛骨之類的東西,在大明都是熬湯,哪有那麼多的骨粉來燒瓷?所以皇家特供裡的骨瓷是真骨粉,而外貿版本則是添加的生石灰。

“噱頭?”張居正拿著手中的瓷器,確定了一件事,那就是陛下的花招,真的很多,簡單包裝一下,利潤翻了不知道多少倍,高附加值商品,可以帶來更多的利潤。

“噱頭。”朱翊鈞走向了下一個櫥窗,拿出了一尺棉布遞給了張居正,笑著說道:“除了新瓷器之外,就是這個了。”

“有點薄,這棉布比小布還要薄。”張居正眉頭緊蹙的說道。

“嗯,故意的,減少棉布的厚度,增加棉布的損耗。”朱翊鈞點頭說道:“就是為了利潤,以利潤為導向的時候,一定會發生這樣的事兒。”

“挺好。”張居正並沒有阻攔的想法,大明生產棉布的棉紡很多很多,競爭過於激烈了,這家棉布薄了,就買下家就是,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隻有質美價廉的貨物,才能有銷路,才能充分獲得市場份額。

肉食者之間的確有普遍的默契,但生產棉布的工坊實在是太多了。

“戚帥要押送一批俘虜到臥馬崗開礦,人數大約有兩萬餘人,已經完成了官閹,下章到沿途,積極配合。”朱翊鈞說起了戚繼光奏疏裡的一件事。

戚繼光要送倭寇到西伯利亞種土豆。

臥馬崗大礦場距離西伯利亞還有一段距離,但已經不是很遠了,倭寇是大明軍的俘虜,包括一萬多的花郎協從,戚繼光對戰俘進行了明確的分類,被裹挾的百姓被救出,讓裹挾的百姓反複指認花郎,再加七千倭寇俘虜,構成了這一批俘虜。

這都是蔫兒壞、壞到流膿那種畜生,殺俘不祥,留在朝鮮又是禍害,所以戚繼光直接把他們交給了遼東軍,送往臥馬崗種土豆子去了!

已經完成了閹割。

大明閹割是摘鈴鐺,就是那個小刀一劃,用力一擠,剪刀一剪,就結束,一個熟練工閹割一個連半分鐘都用不到,快準狠還不容易生病,就跟村裡敲豬一樣的簡單。

張居正和皇帝溝通了下細節,發現了一件怪事,那就是這些倭寇聽聞乾活還給吃的時候,連連磕頭,表現了驚訝,這是因為這些倭寇,除了那點微不足道隻能果腹的口糧外,其他收獲全靠搶。

“陛下,最近都察院有禦史彈劾泗水侯國姓正茂,禁毒過於嚴格,甚至是有些殘暴了。”張居正說起了最近的都察院比較集中攻訐的事兒。

“誰喊得聲音最大,就讓他去呂宋,讓他自己跟泗水侯說去。”朱翊鈞直接否決的這種彈劾,他直接了當的說道:“呂宋總督府,朕都得哄著點,把長公主嫁了過去,他們本事那麼大,自己去糾正去。”

張居正沉默了下說道:“陛下,泗水侯最近把一千二百名毒販,在馬尼拉港口斬首示眾了,超過三萬人被捕,扔進了銅鎮、種植園苦役,這抓捕過程中,最少有超過三千人死於衝突之中。”

張居正也覺得殷正茂做的有點過分了,出動軍隊緝毒,僅僅宿務島搗毀阿片田,就殺了三千多人,而後又明正典刑了一千二百人,三萬人被捕判了二十年苦役。

這年頭,等同於在礦上和種植園裡做到死,這波及的範圍太廣了。

這還是判了的,呂宋有超過七萬人,被打了鞭子。

緝毒確實富有成效。

“殺得好,多殺點!”朱翊鈞搖頭說道:“先生以前跟朕說,矯枉必過正,王次輔跟朕說,這打惡就不能合法,合法就是不打惡。”

“咱們大明地方衙門,和這些地方豪族千絲萬縷,而這些城中幫派、城外山匪,八成都跟這些豪族有關。”

“鬨得凶了,為了緝毒、打惡,難不成專門成立一個監察地方打惡的部門,然後再設立一個監察這個部門的部門?這不是胡鬨嗎?”

從行政成本而言,緝毒、打惡、剿匪,這些事兒,就絕對不可能合法去做,一來套娃行政成本高昂,二來但凡是鬨得嚴重的地方,那衙門早就被滲透到了親如一家的地步,鬨得連皇帝都知道了,直接出重拳,是唯一正解。

有冤假錯案嗎?一定有,而且很多,但朝廷真的不是無所不能,隻能說離這些事遠一點,是百姓避免卷入這類事的最好辦法。

“反正死的大多數都是海夷。”朱翊鈞不是很在意的說道,殷正茂的確製造了殺孽,但大明人隻有微不足道的5%,剩下的都是土著,這就更好了。

知道這是緝毒,不知道的還以為殷正茂打著緝毒的大旗抓奴隸,張居正之所以在陛下麵前提及此事,也是懷疑殷正茂是為了抓奴隸。

“那倒也是。”張居正琢磨了下,認可了陛下的決策,殷正茂自從皇帝準許煙草專營後,就開始了完全緝毒戰爭,甚至戰火從達沃城蔓延到了婆羅洲、元緒群島,五十萬斤阿片被銷毀,大量阿片被石灰水燒毀。

殷正茂沒有做斷頭買賣,把阿片賣到泰西去賺大錢,而是銷毀。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