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王崇古當初給兒子請官職,點了孫繼皋的目的,是為了自保!
這強盛的求生欲,在皇帝還沒打出殺之前,王崇古已經打出了閃!
禮部議定,五月十三日,皇帝至午門外,宣奏羅旁捷音,這個禮儀要進行一整個上午,十分的冗長,但是朱翊鈞十分爽快的答應了下來,捷報這種事,禮儀繁瑣一些就繁瑣一些吧,畢竟要宣旨嘉獎有功軍兵。
淩雲翼升官右都禦史兼任兩廣總督,蔭一子錦衣衛副千戶,賞銀及飛魚服。
鷹揚伯、呂宋總兵官張元勳賜世券,額外恩蔭一子為錦衣衛千戶世襲。
廣西總兵李錫實授都督同知,蔭一子本衛所百戶世襲,一應參戰軍兵文武皆有恩賞。
值得注意的是連呂宋總督、泗水伯國姓正茂,以酬借兵之實、始事有功,張元勳是殷正茂借給淩雲翼的,這是借兵的功勞,而始事有功則是殷正茂有奠基的功勞,兩廣局勢變好,殷正茂有功勞。
兵部尚書譚綸升俸一級,侍郎梁夢龍、曾省吾及該司郎中升賞有差。
“這倒是麵麵俱到,人人有賞賜,不過為何內閣輔臣無賞?難道輔弼不重要嗎?理當恩賞。”朱翊鈞對這份名單帶著一些不滿,每次軍功賞賜,都不論閣老們的功勳。
這日子久了,閣老們還不得心生怨恨,作為帝國的決策層,閣老們心生不滿,那邊軍要倒大黴了。
人人都有,唯獨閣老沒有,閣老不拿恩賞,其他人如何拿恩賞?
王崇古十分確信的回答道:“陛下容稟,江陵先生萬曆三年春論寧遠伯李成梁邊功,先生已奉旨,以後邊功不許敘及輔臣,臣等又豈敢身冒犯之?請賜停寢、以安微分。”
張居正不拿,呂調陽和王崇古也不能拿,楊廷和回鄉丁憂,張居正不回鄉丁憂就是成為禽獸了。
所以,張居正得拿。
“那時候就已經形成了的常例嗎?”朱翊鈞覺得這樣不對,他斟酌了一番,看向了萬士和。
萬士和收到了信號,要給反饋,他想了想說道:“陛下啊,邊功不許敘及輔臣,因為輔弼為元氣大臣,本就參與國策決定,有威震主上的嫌疑,要是再有軍功傍身,恐有流言蜚語了,與閣老名聲不利。”
“倒是這致仕或者青史留名,自然會有論述。”
“哦,原來如此。”朱翊鈞就是為了引導萬士和說出這個論斷來,他給張居正封了個流爵宜城伯,朝臣們受限於皇帝的禁令,不敢多談,但是不代表心裡沒有疑惑,為什麼?
萬士和所言就是為什麼。
邊功不敘及輔臣,是為了防止有僭越主上威福之權的事情發生,這是迫於現實的妥協,但是不代表邊功沒有輔臣之功,正如戚繼光所言,沒有張居正,他戚繼光怕是要在登州衛當個四品武官,如同辛棄疾一般,一身的軍事天賦得不到展布。
輔臣卸任的時候,是要拉一個清單,進行敘述功勞的,朝廷也不要那麼小氣,流爵而已。
暫時不敘功是妥協,日後一起敘功是嘉獎。
朱翊鈞看著萬士和,越看越滿意,萬士和看著陛下也是越看越滿意,張居正離朝對於大明也是件好事。
張居正太無敵了,他自己一往無前,壓根沒想以後,比如這邊功敘功績,輔臣作為頂級的決策層一口湯喝不到,張居正在時還好說,他不在意,但是日後的輔臣能不在意嗎?
這朝堂就是個分贓的地方,敘功沒有明公的份兒,哪個明公還能鼎力支持振武?
張居正在的時候,沒人敢挑這個頭,但是他離朝了,就可以商量著稍微變一變,這分贓不均,容易賞罰不明。
這不是萬士和在擦屁股,這是張居正新政補全,而這二十七個月的補全,是張居正一力爭取到的。
事物發展的規律,總是螺旋前進的,起起落落起起落落。
“臣等告退。”群臣在廷議之後,恭敬的行禮,打算離開。
朱翊鈞仍然按照慣例等在月台上,他翻開著桌上的一大堆奏疏,十分自然的開口說道:“先生…”
這是一種習慣,每次張居正都會借著講筵的名義,把每一條的政令,是基於什麼樣的背景、為何要如此抉擇、這樣抉擇有什麼要的好處又會有什麼樣的隱憂、如此決策之後帶來的影響、日後應該如何更正補全,基於他張居正的認知和經驗,講解清楚明白。
朱翊鈞也習慣了飯喂到嘴裡,這突然之間,張居正溜了,朱翊鈞還真的有點不適應。
“先生去西山躲清閒了是吧!朕還偏不讓,把大明會典修撰的每一卷,都送到西山宜城伯府去讓先生訂正,想偷懶?這可不是政務,他休想躲開。”朱翊鈞眼睛珠子一轉,就給張居正找了個活兒,斧正大明會典。
大明會典是張居正請命修撰,他撂了挑子,這總裁變成了申時行,申時行對孝宗以來的若乾曆史問題定性問題,還是有些拿不準,有些還是得張居正看看才是。
“陛下英明。”張宏憋著笑,俯首說道。
其實呂調陽、王崇古,甚至是萬士和都能乾這個事兒,陛下就是看不慣張居正在西山躲清閒,所以才故意找事,大抵也有些氣不過,皇帝這個關門弟子,也不能去拜謁,這成何體統?
朱翊鈞開始處理每日的奏疏,拿到廷議上廷議的都是大事,這每天奏呈禦前的奏疏,還是得皇帝朱批。
這些事兒不值得拿到廷議和朝會上做決斷,比如肅王要修個書閣請款、比如原南京刑部尚書林雲同病逝、比如山東嶧縣哭喪案等等,都是不用廷議,但是皇帝要做出批複的奏疏。
朱翊鈞處理完了之後,就去用膳,用膳之後,他本來打算直接去京營,卻被李太後、陳太後叫了去。
一同被叫去的還有伺候在朱翊鈞身前的王夭灼。
“丫頭入宮已經三四年了,這在陛下跟前,不清不楚的也不是個事兒,今天把皇兒和丫頭叫來,就是確定這個名分,皇帝啊,對於大婚,一後二妃,還有什麼想法嗎?”李太後詢問道。
朱翊鈞想了想說道:“不要鋪張浪費。”
李太後直接一口水沒噎住,陳太後麵色複雜的看著皇帝,皇帝大婚,甚至不是太子大婚,這種頭等大事,皇帝很少提出自己的想法,唯一的想法,居然是不要鋪張浪費。
這大婚的禮製涉及到了皇帝的威嚴,必然是要大肆操辦,朱翊鈞這麼要求,就是不要靡費過重。
“若是從簡,外廷才要伏闕了,按舊製操辦就是了。”陳太後選擇了否定皇帝的意思,是不是奢靡,皇帝說了不算,又不是當初國用大虧,辦不起。
那個整天倡導節儉修省煩人的張居正也離朝了,還是得好生操辦才是。
朱翊鈞笑了笑,自己說了不算,問自己乾嘛,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事還真的不歸朱翊鈞管。
“丫頭啊,宮裡頭規矩多,丫頭父母都走得早,也不能讓丫頭受了欺負,這三媒六聘自然是少不了的,今天這把禮金給了丫頭,來人。”李太後拍了拍手。
這王夭灼早就入宮,父母也都不在了,民間要是嚼舌頭根,那嚼起來實在是難聽,她李太後、陳太後又不是那種惡婆婆,所以這次的禮金也是格外的豐厚。
“我讀書不多,也是個俗人,這是紋銀八萬兩、黃金三千兩,其他的珠寶玉石之類的不計,這坊間可不能說我是惡婆婆。”李太後等到所有人把禮金抬了進來,直接開口說道。
紋銀八萬兩是五千斤,黃金三千兩,是一百八十七斤,大明一斤596克,白銀是銀幣,黃金是金條,一條一兩,整整齊齊的擺了三千多條。
金銀珠寶裡,最耀眼的就是那棵紅珊瑚了,高一尺有餘,還有一大塊的龍涎香,這是殷正茂送到京師的海外重寶,恭賀陛下大婚的禮物。
朱翊鈞直接被這金銀給閃瞎了眼,兩宮太後真的是太有實力了!
他看著那些金銀忽然思考了片刻開口說道:“這是四月中旬,先生還在朝中的時候,戶部送入宮的金銀吧。”
“是,這就是給皇後的禮金。”李太後笑著說道:“王者無私,陛下的婚事也是國事,國帑自然要給這個錢,這也是規矩,張先生想攔也攔不住的。”
“可是先說好了,這是給丫頭的私房錢,皇帝可不能拿了去辦事。”李太後看著皇帝的眼睛都變成了金銀的模樣,再想到皇帝吝嗇的性子,立刻提醒道。
“咱還缺他這點?國朝辦事,這點銀子夠乾什麼的?”朱翊鈞搖頭說道。
金銀這東西在賬本上就是個數字,可是擺在麵前,整整齊齊的八萬枚銀幣,三千根金條,還是極具衝擊力。
“這是不是太多了…我我我…”王夭灼這輩子哪見過這麼多的金銀,直接乾懵圈了,她略顯結巴的說道。
她每次去盤賬,在她手下過得錢也是金山銀山,可是那都是數字,這猛地撲在眼前,實在是有些可怕了。
本來還以為能給父母報仇已經是前世八輩子修來的福分,陛下長得俊,習武又帶了英武之氣,能在陛下跟前伺候一輩子,那是她要還陛下恩情,這突然太後給了這麼多的金銀,讓王夭灼有些手足無措。
李太後十分鄭重的說道:“皇帝要踐行先生的新政,這是國事,當娘的也管不了,管不著,但是皇帝枕邊人,不能因為這些阿堵之物昏了頭,那就是為娘的過錯。”
李太後為什麼喜歡王夭灼。
因為王夭灼夠乾淨,身世清白。
求月票,嗷嗚!!!!!!!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