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1 / 2)

大明優秀青年 天煌貴胄 5301 字 10個月前

() 朱瞻基的話音剛落下,朱高燧就半眯著眼睛道:“要改大明律,怕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吧?朝堂上暫且不去說,光是民間和士林……”

楊少峰一聽到士林兩個字,頓時就來了精神:“三叔想岔了。民間似陳二那般的百姓多如牛毛,至於士林,一群土雞瓦狗,在侄兒看來,不過是插標賣首罷了。”

朱高煦斜著眼睛道:“那些窮酸措大,又豈是你想的那麼簡單?殺又不能殺,罵又罵不過,他們還他娘的寫書罵人,似那武大一般,被那姓施的編排成什麼樣子了?

就憑你一個人,你能罵得過一個兩個,十個百個,難道你還能罵得過全天下的讀書人?”

楊少峰道:“小侄一人力薄,可是小侄門下還有數十個學生,他們也是一大助力,自然不懼那些窮酸措大們?

更何況,他們能拿著子曰詩雲的當做武器,恰好侄兒這個六首狀元也不是白給的。

孟子曰,有恒產者有恒心。

他們想要駁倒侄兒我,首先就得證明孟子他老人家的話是錯的,其次他們還得證明他們比小侄更有學問。”

一聽楊少峰提到有恒產者有恒心,朱高熾和朱高燧還有朱瞻基就明白楊少峰的意思了。

楊少峰打的主意很簡單——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孟子·滕文公上》說:“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孟子·梁惠王上》說:“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儘管孟子師從孔伋,算是宗聖曾子的再傳弟子,而且孟子也在元朝的時候被追封為儒家“亞聖”,但是孟子的思想卻和孔子紮推崇的天下大同完全背道而馳。

孟子推崇的理念是小農經濟模式。

這一點,通過《禮運大同篇》和《孟子·梁惠王上》就能看出來。

《禮運大同篇》中所載,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誌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製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如果簡單的歸納一下,大概可以認為孔子心中的理想社會形態一共有如下幾個要素:

1.生產資料全民公有;2.通過禪讓製或民主製選舉德才兼備的人治理天下;3.人人平等,人與人之間充滿仁愛,沒有等級差彆,沒有剝削壓迫,社會關係高度和樂融洽;4.有完善的社會福利保障製度,各得其所;5.社會分工明確,男女有彆,各司其職;6.人人品德高尚,大公無私;7.人人反對浪費財物,熱愛勞動,各儘其力;8.社會穩定,安定團結,沒有醜惡現象。

在孔子看來,這個理想的社會形態,在堯舜時代已經實現了。而後來的社會發展,人心不古,大道既隱,由公天下退步到家天下,是一個很讓人無奈的現實,孔子也隻能退而求其次,希望恢複西周的禮製,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

然而與孔子的看法相反的是,孟子認為人民之所以“放辟邪侈”,是由於無恒產所致,於是提出要“製民之產”,即賦予人民一定的個人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使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

也正是因為如此,孟子才會極力推崇小土地經營方式:“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操蛋的是,中原王朝自古以來的讀書人都有一個很神奇的本事——曲解經義,過度理解,好好的經都能給念歪!

就跟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句話一樣,有恒產者有恒心這句話被這些讀書人們有意無意的忽視掉,而“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則成為這些人飽食終日常用的借口。

我啥都沒有,我還有仁義道德的恒心——瞧我多麼偉大啊,裸官何及我?

在楊少峰看來,無恒產而有恒心者跟讀書人有沒有什麼關係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恒產者有恒心這句話是孟子說的,這就足夠了。

亞聖孟子,份量夠不夠?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