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校外的一個咖啡廳,王弘毅接受了戴思玲的采訪。
首先自然是詳細介紹了天車食品公司的發展狀況,其次闡述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並且提出希望政府加強支持的具體內容。
戴思玲認真記錄著,不時地插話提問。
聊了近一個小時,戴思玲對王弘毅越來越好奇,這個年輕人思想十分深刻,思考問題的角度和高度,即使是見多識廣的她,也很驚訝。
隨後她又詢問起王弘毅的創業過程,得知他是一無所有,靠著在深城雇人售賣小食品積累了第一桶金,然後才有天車公司的現在,她越發地驚訝了。
她決定了這篇報道的名字就叫:這個年輕人真不錯。
正好將之前楊院長三次稱讚他“不錯”,將一個新時代創業成功的時代弄潮兒的形象凸顯出來。
留下了戴思玲的聯係方式,王弘毅剛剛從咖啡館出來,便接到了楊源清教授打來的傳呼。
“弘毅,你行啊,連楊院長都對你讚不絕口,校長還以為你是本校學生呢!”
一見麵,楊源清教授便笑嗬嗬地道。
之前校長接到工作人員的報告,得知在楊院長麵前大放光彩的年輕人,居然不是本校學生,而是來自一個不起眼的學校,心中頓時很鬱悶。
怎麼就不是清華的學生呢?
得知王弘毅是楊源清教授推薦去參加專題講座的,於是便打電話給楊源清,詳細了解了一下王弘毅的情況,並叮囑他跟王弘毅保持密切聯係,如果王弘毅有意到清華經管學院深造,那也是歡迎的。
對於校長來說,王弘毅創業成功倒不算什麼,畢竟清華這麼多學子,很多都有不錯的成就。
可是王弘毅這才剛剛進入大三,除了創業成功之外,對社會經濟的認識,卻比很多人都要深刻。
在校長看來,這是一個很有思想深度的年輕人,是一個可造之材。
王弘毅當然表示,等自己本科畢業,會考慮到清華繼續深造。
對於很多成功人士來說,都喜歡去各大高校參加各類學習培訓,其實補充知識隻是一方麵,更重要的是積累更多更高層次的人脈。
第二天戴思玲的專題報道便刊登出來了。
借助對王弘毅的報道,主要是探討了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呼籲從上層製度設計、資源分配、信貸支持等方麵,進一步加強對民營企業的支持,持續激發經濟活力。
王弘毅細細地了這篇報道,心中暗自琢磨:“這次運氣很不錯,有了楊總的關注,也不完全算是無依無靠了。”
雖然隻是十來分鐘的交流,但是王弘毅無疑已經在楊總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無論是他的經曆,還是他概括的國有企業改製十六字方針,還有對民營企業發展提出來的建議,應該讓楊總很感興趣。
那麼對於其他人來說,領導感興趣的人,不管以後會不會持續關注,也不敢輕易隨便對付,萬一領導哪天想起來要了解一下王弘毅的現狀呢?
對於無數人來說,王弘毅發展太快了,又沒有什麼根基,如果被人盯上,他就像是手握明珠逛鬨市的無知孩童,容易成為他人覬覦的目標。
如今,王弘毅身上也算是鍍上了一層金,沒有以前那麼脆弱了。
這一趟京城之行,不僅招到了一個清華畢業生和兩個實行生,跟清華食品研究所建立更為密切的合作關係,同時還跟楊總有了交集。
王弘毅感覺收獲很大。
而劉長岐等人則按照王弘毅的安排,逐個省份去拍賣超能的省級經銷代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