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末期的亞洲金融危機,一開始,便是從太國開始的。
當然,後世也有各種各樣關於這一場金融危機的分析和解釋。
有人說,這一場金融危機,最初其實源自於日國。
從95年開始,為了防止出現通貨緊縮,日國央行奉行低利率政策。這對於那些想參與外彙套利交易的人而言無異於天賜良機。保守估計,1995年到1998年三年中,日元套利交易的投資者獲得了1690億羙元的“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另外一方麵,由於經濟放緩、外國投資者由於日元走弱而撤資,日國銀行的股價在1996到1997年間下跌;另一方麵,弱勢日元將羙元貸款的日元價值提高了。這兩方麵因素都減弱了日國銀行達到8%資本充足率的能力,於是日國銀行不得不減少海外貸款。
當時,東南亞國家樂於從外國直接投資、組合投資、政府貸款中接受資本流入,根本沒有意識到其中潛藏的巨大風險。
於是,日國銀行一抽貸,導致這些國家發生急劇的信用緊縮,疊加國內經濟形勢,以及西方金融炒家的進攻,於是金融體係迅速奔潰,多米諾骨牌倒塌,危機便迅速蔓延。
90年代早期,太國是東南亞的經濟明星之一,從大米出口國一躍成為地區輕工製造業和旅遊業領袖。1990年到1995年,太國gdp年均增速達到9.1%,政府預算盈餘約占gdp的3.2%,國內儲蓄高達gdp的35%左右。
然而,太國的高速發展是建立在大量吸引外資基礎上的。1996年,太國的外債急劇上升至1128億羙元,占gdp的62%,其中多數是短期資金。而其外彙儲備僅380億羙元。
同時,太國的銀行主導了金融體係,其中一些金融公司和小型銀行非常脆弱,它們當中有很多是由企業或者家族控製,管理不完善,還正在為資產泡沫大量提供融資,大量資金進入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
與此同時,95、96年間,也是太國國內政治頻繁變動的時間,換了三任領導人、五位財政部長。
直到96年底,太國才建立了一個聯合政府,麵對複雜的經濟金融形勢,他們完沒有應對的經驗。
“老大,金融危機真的已經要來了麼?”孫輝看著窗外一片繁榮景象,有些難以置信。
儘管他對王弘毅的判斷十分信服,但是眼前的一切景象,確實看不到一絲危機的跡象。
這讓他非常疑惑,希望王弘毅能解惑。
這一次,王弘毅親自帶著他一起來到新港,就是火中取栗,從金融危機中撅金。
之前,王弘毅已經明確對外預言過亞洲金融危機。
甚至有些方麵,都說得十分詳細了。
可是,很多人依舊不相信。
畢竟,在大家看來,現在經濟形勢一片大好,就算有些局部的經濟波動,也不至於蔓延成金融危機,更彆說出現席卷整個亞洲的金融危機。
王弘毅微微一笑道:“注意到沒有,上個月初,太國央行宣布國內9家財務公司和1家住房貸款公司存在資產質量不高以及流動資金不足問題,而且據說穆迪有意將太國三大主要銀行長期借貸級彆從a2下調到a3,此外國外一些經濟學家也在唱衰日國銀行,他們的銀根開始緊縮,太國的外債壓力迅速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