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跟大家說一下,今天的事情會比較多,大家做好準備。”
“大家記得穿馬甲,戴好卡牌證。”
“……”
除了馬甲以外,這次誌願者們每人要戴上一個寫著‘誌願者’三個字的卡牌證。
除了十九個誌願者,同旅遊大巴的還有分會員工、少量媒體記者。
方年和陸薇語一組,抬著一筐文具隨著隊伍沿著泥土路向前行。
路上,陸薇語小聲問道:“方年,你們老家的農村也是這樣嗎?”
聞言,方年望了望四周。
這個不知道名字的村莊,比起茅壩來說幾無區彆。
多數現在能看到的房屋外表有瓷磚。
也有少數房屋破敗。
時間點還早,有翠煙嫋嫋升起。
田野間村民們正在勞作,這個季節臨近豐收,路旁田裡的稻穀垂下腰肢,等待收割。
根據水稻的成色能明顯分辨出田裡種有兩季稻和一季稻。
偶有在勞作的村民打望著他們一行人。
也能看到有小孩在打鬨。
如果不是來助學,方年會覺得這是跟茅壩一樣,好一派田園風光。
接著回答了陸薇語的問題:“一樣,也是種水稻,多數時間在田地勞作,有翠煙嫋嫋,空氣新鮮。”
“也同樣有貧窮的地方,因為村民們沒有多少謀生技能。”
陸薇語點了點頭:“我聽我爸媽說,我爺爺那代生活在農村,家裡都窮,後來我們家才搬去的城裡。”
“這是我第一次來農村,真的會有野狗、追著人跑的大鵝嗎?”
方年心想,再過幾年,管你在沒在農村生活過,你都能通過網絡視頻看到農村的風貌。
也能看到被大白鵝追著跑的少年們。
他知道陸薇語的基礎家庭情況。
其實是爺爺那輩就搬了出來,打小生活在小城市裡,若是從方年老家坐車南下去羊城、鵬城,幾乎必然經過的城市,韶州。
如果要硬扯緣分的話,方年去世的爺爺0年代也曾去韶州挖煤打拚,隻不過方年爺爺是掙了錢後回老家了。
“待會你應該能見到。”方年神秘一笑。
其時,大家都聽到了狗叫聲。
陸薇語也聽到了,腳步都頓了下,才繼續往前走。
心裡琢磨著有這麼多的人,有什麼好怕的……
……不知道是村長還是村支書的乾部帶著幾個村民迎了過來。
“歡迎你們歡迎你們。”
領頭的中老年男人笑嗬嗬的道。
帶著比較有地方特色的口音。
倒是說大家都能聽得懂。
“來這麼早,你們還沒吃飯吧?”
分會的某個員工笑著回答:“都吃過了的。”
接著他跟領頭的男人簡單交涉了幾句。
中老年漢子便道:“大家快給這些城裡來的誌願者們幫忙抬東西。”
“……”
吳淑芬則帶著誌願者們繼續搬東西。
隨著大巴過來的捐贈物品可不少。
越是往裡走,路越窄,房子也多了起來,人也多了起來,也見到了狗。
不過是家養的。
犬吠時,會被主人訓斥住。
這讓陸薇語安心不少。
她倒也不是怕狗,但不怕的是寵物狗。
方年邊走邊目測,這樣大的村落一所小學六個年級在加上幼兒園,可能不止三百個學生。
譬如方年上小學時,一開始是每年級一個班三十來個人,後來幾個小學合並,每個年級起碼就有兩個班,一個小學七八百人。
也存在過因此而失學的特例。
這個‘幫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的活動雖然聽起來好像聲勢浩大,但實際上隻是針對了這個村落。
或許是一個村,或許是多個村。
“前麵就到我們的學校了。”
姑且稱之為村長的中老年男人道。
順著村長的手指方向,眾人看到了前麵的建築物。
沒有看到校門,也沒有如同在城裡常見的小學那樣,有圍牆,二層樓高,不新不舊,談不上破敗。
“這裡就是操場,麻煩大家把東西先放在教室門口。”村長指揮道。
操場的地麵沒有硬化,隻有一個籃球架,有兩個乒乓球台。
村長簡單解釋了幾句:“我們這是小學合並了,就這個學校條件比較好,所以都合了過來,什麼都缺,是準備在旁邊再蓋幾弄教室……”
“……”
總之,正如方年猜測的那樣。
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比如老師不夠,學生稀少等情況,幾個小學被合並,但校舍不夠,造成了一批孩子的失學。
而這個村長心思活泛,想到了求助於相關慈善機構。
慈善分會幫了這個忙。
儘管國家規定已經免除了義務教育學雜費,但失學的狀況依舊是存在的……
眾人打量著眼前的場景,接著人群中傳來小聲的驚呼。
陸薇語也在驚訝:“他們的黑板怎麼還是木頭做的,掛在牆上啊。”
“不是單人課桌嗎。”
“……”
說著,陸薇語不好意思的輕咳了兩聲,望向方年。
“咳咳,方年,你怎麼一點都不好奇啊?”
方年就笑:“可能是見多了,不怎麼好奇。”
“我老家的小學差不多都這樣。”
陸薇語:“……”
至少,從現在來看,這裡的狀況還是比較好的,有缺的東西,不過學校還在正常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