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進退(三)(2 / 2)

蚍蜉傳 陳安野 5711 字 10個月前

崔樹強尚未聽完他說的話,不遠處突起渾厚的“隆隆”聲,他心中“咯噔”一驚,不用看也知道,定是前方來了敵軍。

“官軍來了!”

還在緊張布列的趙營兵中出現一陣騷亂,崔樹強臉一沉,監陣官手起刀落將叫喊者拖出來殺了。他

接著凝眉轉目,隻見數百步外的道口,忽然轉出不計其數的馬軍,黑簇簇的將其後的道路完全遮蓋住了。

如果是馬軍,那麼崔樹強的對時間的估計就有了很大的失誤。按道理,他不該就地變陣,而是得向村中退卻乃至尋找到一處稍微險要的地勢再慢慢安排。想當下趙營這般,轉換速度雖然已頗迅捷,但看形勢依然難以在官軍馬隊來之前結陣完畢。

木已成舟,崔樹強沒時間自怨自艾,他也頗有作戰經驗,這樣的情況也不是沒遇見過。應對之策,最有效簡單的,無非“壯士斷腕”罷了。即派出一撮敢死隊,扛住前方的衝擊,為大部隊贏得時間。

趙營中不缺敢死之事,尤其在郝搖旗手下。也許是自身性格使然,郝搖旗在挑兵時尤其喜歡選那些最窮最苦出身的漢子。拿他的話來說,這種人因長期營養不良或許體格上會有些許孱弱或缺陷,但能在生死線掙紮到現在依然存活,毋庸置疑都有著超越常人的堅韌與耐力。越窮苦的人往往把自己的性命看得越輕,因為他們一無所有慣了,所以在他們的觀念中,

“辦不成的事拿命去搏”根深蒂固。換句話說,他們就是所謂“死兵”或“輕兵”的最佳來源。

事態緊急,崔樹強隨口拋出了些甜頭,當即便有數十人踴躍而出,他們在數位軍官的帶領下,幾乎沒有排成隊列,就亂糟糟朝前方堵去。崔樹強則令剩下的人馬繼續抓緊時間布陣。

對麵的官軍馬隊來得很快,崔樹強左喝右叱,焦急中自額頭乃至手心遍體生汗,他百忙中抽空瞥了對麵一眼,隻見老遠的道彎處,拐出數麵戰旗,這些戰旗均由騎士擎著,為帶起的風吹展開來,前頭幾麵是長條狀的豹尾旗,而後一麵大旗白底黑邊,當中赫然一個“祖”字如水波紋般劇烈地隨風而動。

崔樹強還沒回過神,自家敢死隊中已然一片喧亂,有塘兵即時來報:“敵騎臨陣八十步,先放重矢!”

生在長在西北的崔樹強其實對外部的世界並不太了解,但縱使這樣,因為此前做過準備工作,他還是清楚的知道,來者必定是名聲赫赫的遼東“關寧鐵

騎”中的“祖家軍”。而根據情報,援剿總兵祖大樂的軍隊雖有向略陽集結的趨勢,但此刻尚在鞏昌府北部馳剿,那麼這支關寧鐵騎的主帥,不必說,自是現任寧夏總兵祖大弼無疑。

早前,趙當世是將援剿總兵祖大樂放在作戰的第一順位,因為同出遼東關寧軍係統,所以趙營上下對於祖大弼的戰前準備也做得相對充足。

有著韓袞等在遼東服役過、戰鬥過的老兵提供情報,崔樹強世等趙營軍將大概知道祖大弼手底下三千人的成分。籠統來說,關寧軍即是遼東軍,而關寧鐵騎,又屬於關寧軍的一部分,為其中精銳。

和多為漢人的普通關寧軍不同,關寧鐵騎的兵士主要來源於蒙古諸部。起初,最早的關寧鐵騎是由祖大弼的哥哥祖大壽所組建,其兵皆為山北近遼陽一帶的夷人,這些夷人夾在明軍與滿洲的勢力之間,為滿洲所逼,投順明軍,稱為“降夷”。祖大壽將這些驍勇善騎射的夷人倚為臂膀,以家丁私兵待之。而這些夷人也隻聽命於給予自己利益的祖家。在這一點上

,實際數十年前鎮守遼東的李成梁、李如鬆父子乃至前宣大總兵麻貴等對夷人都有蓄養,隻是沒有獨立名號罷了。

祖大壽表率在前,關寧軍係統的軍將後來都開始廣泛招募夷人忝為心腹,如祖寬和祖大樂加起來近六千關寧鐵騎,就是隸屬關寧軍編製的驍騎左右營,“兩家所部皆緣邊鐵騎,又養曳落河為摧鋒,虓闞而狠戾,二將常倚以立功”。而祖大弼身為祖大壽的親弟弟,自然不會差到哪裡去,以這些來自蒙古桑昂、那木氣、恰台吉等部夷人作為部隊中堅,使得關寧鐵騎的戰力比之一般的明軍,要強力不少。

與外界普遍猜測的火器為主的情況不同,實際上,精於騎射的這些關寧鐵騎將近一半還是將弓箭作為主要遠程輸出的武器。關寧鐵騎一隊分左右什,基本上左什帶三眼銃之類的火器,右什則全為弓弩。

三眼銃射程短、精度差,在馬上往往隻能在二十步內外才能產生較為理想的殺傷效果,所以為了確保打擊範圍的擴展,弓箭對於這些關寧鐵騎來說必不

可少。來自蒙古部落的這些騎士善於射擊,多用角弓,間或有需要下馬站射的大弓作為輸出的補充,射箭對於他們來說,比使用火器更加得心應手。

當下衝在最前的數十名關寧鐵騎按照往常的戰鬥習慣,在進入百步後開始不斷射出利箭。在馬上他們無法伸展雙臂到極致,所以他們采用的是頻率極快的速射,往往弓弦拉到不及三分之二處就會鬆開。而這些箭矢的初動能加上馬速提供的動量支持,依然有著不俗的穿透力。

撲麵而來的飛矢當場射殺了十餘名氣血翻騰的趙營敢死隊,剩下的趙營兵腦袋清醒過來,在軍官的調度下急急將盾牌手推到前列,組成防禦麵,希望能抵擋住官軍接下來的進攻。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