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趙當世本人,“闖將”隻能算是個諢號,要歸於趙營係統顯得正規的稱呼,則是“大都督”。“大都督”之名曆史悠久,但趙當世選擇它,主要來源也是明軍。明廷設過都督之職,但不常有,剛好拿來用。
製度既然粗定,接下來人員的調整勢在必行。在此之前,趙當世首先根據各部遞交上來的詳細冊籍以及數日前的戰損,對現有歸屬在趙營底下的所有兵馬數目作了一個詳細的統計。
就趙營本部來說,與祖大弼一戰後,刨去當場戰死的以及這幾日陸續死亡、確定傷勢已經無法再支持戰鬥的等等冗兵後,前營三個司,前
司郭虎頭部剩三百來人,後司白旺部不足兩百人,中司李延義部大致保持千人。整個前營減員一半多。
中營前後司白蛟龍、吳鳴鳳兩部合一起,同樣堪堪半數,大約千人。左營覃進孝外戰未歸,不計。右營郝搖旗勉強算到兩千人,後營王來興也差不多這個數目。馬軍營韓袞不算廉不信部,一千馬軍不到。
所以統計下來,趙營本部在褒城的,隻有六千五百步軍,一千馬軍。且大多數部隊編製殘缺,難以再戰,所以補充之事不可再拖。
轉看惠、熊、張三部,惠登相五百人不到,熊萬劍部經過裁汰,可用者三千人,張妙手部不管那些老幼婦孺,嚴格遴選,也有三千可戰之兵。故而,通過這三人的配合或強製配合,趙營的重立,就建立在嫡係部隊與補充進來的這三方人馬的基礎上。
從最大的方麵看,趙營分兩軍,一謂“老
本軍”,一謂“先討軍”。
老本軍顧名思義,即是趙營之核心,是根本所在。有這個威望以及能力擔任老本軍總兵的,非侯大貴莫屬。先討軍乃趙營野戰主力,任總兵之人也沒有懸念,徐琿是也。
兩軍的參軍,先討軍還好說,直接就確定了偃立成。這個與劉孝竑同出施州衛大族的士子有著與劉截然不同的性格,非常能與人打交道。之前,他輔助侯大貴,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成功打消了侯大貴對於讀書人的厭惡,並取得侯大貴的信任。且從他平素裡的言行舉止以及對軍務方麵的貢獻來說,還是頗為靠譜的。趙當世認為把他調到徐琿身邊,並不存在問題。
反倒是老本軍的參軍,趙當世深思熟慮良久,懸而不決。侯大貴與徐琿的脾氣,一個似火,一個似冰。侯大貴此人,你隻要能被他接納,就如同融入了他的火焰,會得到極大的信任與自由;但徐琿不同,他是個主見很強的統帥,很多
時候,軍隊的事,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旁人若有異議,很可能遭到他的強烈反感。早前,在徐琿左右的是水丘談,這人也是從施州衛與劉、偃一並出來的士子。但這水丘談精於書牘算數,卻訥於言行更不通軍事,所以徐琿隻是把他當一個筆杆子使,兩人之間從未產生過意見上的分歧與爭論,也因此一直相安無事。把偃立成調過去配合徐琿,很重要一點也是看中的偃立成為人處事的圓滑。
但偃立成一走,拿誰輔佐侯大貴成了老大難問題。參軍之職十分緊要,趙當世不會輕易把人擺上去,他的本意,是在昌則玉、覃奇功、穆公淳三人中擇一。然而通過昌則玉的言行趙當世明顯能感覺到,其人之誌,絕不在於一將身邊,換句話說,他願意犧牲武營餘部來換取加入趙營,就是希望能在趙當世身邊博得一席之地。且憑他的能耐與見識,把他下放,也著實大材小用,趙當世以後用得到他的地方還有很多,必須留在
身邊。本來穆公淳很合適,他擅長出奇計,但眼光不高,放在戰術層麵的作戰部隊裡剛剛好,但這人脾氣差,又挺孤傲,把他和性急火爆的侯大貴綁一塊,有什麼後果可想而知。所以思來想去,還是寬容大度,又沉穩乾練的覃奇功為第一人選。有他在身邊,侯大貴既能得到約束,也能得到指點。隻是此時當事人不在,趙當世也怕覃奇功接受不了這樣的安排,所以就暫時定了個方案,準備等見了覃奇功再行確認。
老本軍下四營,按例分前、左、右、後,每營二千人。千總分彆是白蛟龍、吳鳴鳳、熊萬劍與張妙手,與之對應四營的參謀則是惠登相、劉擁金、白旺、李延義。惠、熊、張先前地位擺在那裡,不安排個高職,也難服人心,隻不過對於這三人,趙當世始終秉持著“明尊暗控”的手段。尤其是惠登相,早年名頭太響,趙當世不能不未雨綢繆,連個千總都不敢給他,而是將他放在白蛟龍身邊監視。熊萬劍、張妙手名義上是千
總,但實權反倒在身邊參謀白旺和李延義手裡頭。這一點,趙當世不說破,他們也都心知肚明——從他們宣布效忠趙當世的那一刻起,他們就再也無法左右自己命運,明哲保身,緊緊閉上自己的嘴,是他們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選擇。多提一句,張妙手的後營一如既往,基本上是主管後勤的,稽察使、內務使、錢糧使的工作,也都和他的後營息息相關。
先討軍下三營,分前、左、右,其中前營三千人,左、右兩營各二千人。千總分彆是郭如克、覃進孝與郝搖旗,對應的參軍則是宋侯真、郭名濤與楊招鳳。郭如克即郭虎頭本名,他這幾個月曆經血戰,立下功勳無數,趙當世對他的忠心與能力已經頗為肯定,營中的其他軍將也對他十分認可。就連一向不服人的郝搖旗也會說一句:“虎頭這個千總,該當的。”他在數日前的戰鬥中受了重傷,不過萬幸的是,他以及白旺、白蛟龍,傷都不及要害,經過全力施救,已然在快
速恢複中,隻有被馬正麵撞飛的周文赫,骨頭斷了幾根,肚腹裡也出了血,尚昏迷不醒。
郭虎頭既然升到了高職,考慮自然多了起來。他之前隻不過是嗆入濃煙導致昏迷,所以醒過來是最快的。在聽說自己當上了千總後,他十分鄭重地托人轉告趙當世,說自己想了很久,決定以後放棄“郭虎頭”這個不登大雅之堂的諢號,從此任何場合都用本名“郭如克”,以顯正式。當然,趙當世以及故人們相見,“虎頭”二字還是可以說的。趙當世聞而莞爾,對他這個請求,照準無誤。
覃進孝未歸,暫將他部劃到先討軍。值得一提的是,營中缺乏人才,趙當世本來想似前番,不給覃進孝的身邊放置參謀。但韓袞從城固回來後給趙當世引薦了兩人,一個路行雲,一個郭名濤。這兩個無比難啃硬骨頭,撐到今日,終於肯低下頭顱,為趙營效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