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走水(二)(2 / 2)

蚍蜉傳 陳安野 6367 字 10個月前

“南、東皆不可,向西原路返回?非也!”無人再出言質疑,昌則玉隨即自問自答著搖搖頭,麵露難色,“張令、孔全斌、譚大孝之輩神出鬼沒,其意難測。遂寧呂大器等人恐怕做夢也想我軍繼續遷延此地,並慢慢將我軍困死。我軍當前既然得以突破籬障,就得速行擺脫,否則給官軍喘息重拾的機會,隻怕會再次陷入泥沼。”

帳內眾軍將包括趙當世在內,都深然其言,原還有些嗡嗡的不滿聲至此完全止息不聞。

“是以下一步我軍動向,非向北不可!”有了前麵一番辯論的鋪墊,昌則玉說到這裡已然右拳捏緊,露出了不容置喙的堅毅神情。

趙當世適時出聲道:“軍師言下之意,莫不是要走嘉陵江?”辯論者需要對手激活自己的思維,而當辯論者一枝獨秀成為演講者時,他更需要的是捧場的人,趙當世深諳此道。

昌則玉鄭重點頭道:“主公一語中的,要向北,隻能走嘉陵江水路!”

“嘉陵江水路?”

繼前次騷亂後的長時間寂靜,軍帳中再次議論鼎沸開來。他們都開始想向北該怎麼走,卻很少有人想到要順著嘉陵江走。

“大雪封路,行之甚艱,這來定遠的一路,諸位想必都能體會到雪地行軍的艱辛。況從武勝到南充,其中山路崎嶇、千回百轉,遠非遂寧與定遠間的坦途大道可比,要北上,隻能走水路!”

“軍師說南充?”

昌則玉搖著頭道:“不是,此比喻也。我軍既

走水路,溯江僅百裡豈不可惜!我以為,可直抵蓬州!”

“蓬州!”

一石激起千層浪,帳內因為昌則玉的這一句話頓時炸開了鍋,不單他們,一直鎮靜自若的趙當世此時也不禁麵有訝色。

趙營內,隻要是稍微資曆老些的,對蓬州都不會陌生。崇禎八年時的那次川中行,趙營的軍隊便是從保寧府撤入營山縣,再趨向渠縣渡江。而營山縣正是蓬州屬縣,且與西側的蓬州府城相距不過咫尺之遙。從定遠縣要到蓬州,有著將近五百裡路,這樣的距離單想想都覺不可思議。

“諸位,走水路,即便逆風,以人力劃船,至多三日,可達蓬州!”昌則玉聲如洪鐘,努力壓過帳內雜聲,“沿口乃渝北良港,船舶無數,大船亦多如星數,載我部萬人上下,並非難事。”

“紙上談兵!”有軍將小聲嘀咕。在他們看來,且不論兩部在惡劣的天氣下能不能達成會合的目標,就看走水路本身,也充滿未知之數。要知道,縱然搜羅到了足數的船隻,從定遠縣到蓬州這一路江上可還有著無數江防閘口,要突破重重阻礙,並不像嘴

中說的那麼簡單。

趙當世對此也心知肚明,凝眉問道:“軍師,倘若官軍截江邀擊,我軍沒有路上策應,又不擅長水戰,恐怕危險。”

對此,昌則玉也有準備,應聲答道:“徐總兵等在蓬溪,從那裡到南充,山路陡峭,大軍難行,不過其部再加青衣軍也不到五千,正好通過。他走陸路可先至蓬溪,以部之精銳足可牽製南充附近官軍的大股兵力。”

“原來如此…”趙當世聞言沉思。

“待我部水路通過,即可返身策應徐總兵,合兵一處,同抵蓬州。”昌則玉目光炯炯,高聲說道,“時下還有兩件事當先要做。第一件,等遂寧侯總兵歸來;第二件,攻取沿口鎮,繳獲船隻。”

對昌則玉的計劃,帳中議論紛紛,眾說紛紜。趙當世其實也一時拿不定主意。這幾年來他險中求勝的事沒少做,但沒有一次是像現在這麼猶豫的。此前他不猶豫是因為雖然成功的幾率雖小,但怎麼做明明白白擺在那裡,自己隻需壓上賭注便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可昌則玉提出的這個方案,實在有些匪夷所思,甚至在有些軍將看來足可言異想天開。當中的

不安定因素實在太多,就算殫精竭慮,也不可能將思慮得麵麵俱到。然而,除了昌則玉的這個方案,又著實無招可出。

關於是否走水路的事討論至晚仍沒個結果。趙當世心中其實有點想法,但一聲令下關乎到的可就是萬人的身家性命,他就算果決慣了,也不得不三思。舉棋不定間,他想到了在外未歸的侯大貴。趙當世認為,在決定軍隊去向的重大決策上,不應該漏了侯大貴的意見。畢竟,侯大貴已經不止一次幫助他在艱難的時刻作出最重要也是最正確的選擇。

所以,他決定等侯大貴回來,再和他談論,並最終定調。在此之前,先做兩手準備,開始攻取沿口鎮的軍事行動。

沿口鎮再向南的舊縣鄉回龍村本曆來皆為定遠縣縣治所在,不過嘉靖三十年時知縣胡濂以此地山勢危險、太近江岸為由將縣治遷到了廟兒壩。雖然已過近百年,但因曆史原因,毗鄰舊縣治的沿口鎮還是有著頗為可觀的防禦工事。

隔著滔滔江水,趙當世依稀能看到對岸沿口鎮的城垣。不過這日清晨,在發動進攻前,他先在江邊給一群人踐行。這群人將去的地方與趙營北上的方向

恰恰相反,是遠在數千裡外的廣東。,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