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居城位處南充縣南三十裡,倚江而立,因始建於南宋淳祐年間,又稱“淳祐城”。曾是南充縣治、順慶府治之所在,在南宋時與釣魚、大良、運山等城並稱“防蒙八柱”。時至今日雖然舊城已然坍圮大半,但因其正位於江段要扼,江水在城邊一段因為一個巨大的曲流分道從而使一側的江水變窄,故而南充的官軍近期還是將防禦的重點放在了這裡,並多少修複了靠江的城垣,新築幾處水寨。此外,未雨綢繆的官軍還彆出心裁,橫江設置了數道鐵鎖橋,以阻攔船隻經過。
不得不說,南充的官軍還是有些遠見的,
尤其是在鐵鎖橫江一事上,完全戳中了趙營的軟肋。如果不提前將這枚釘子拔出,預期乘舟船沿水路大舉而上的趙營屆時勢必在青居城撞上重大挫折。
之所以離開大部隊提前北上,覃進孝背負的使命正是為後續部隊掃除青居城這一障礙。
現在的趙當世最怕的就是和在沈水時一樣乾耗時間,他對攻取青居城的要求隻有四個字——速戰速決。
趙營不習水戰,想要乘船北上強行攻破青居城防線顯然難以達成。所以,覃進孝部此行走的是陸路。這也就是為什麼魏一衢、彭光等人此時此刻會身處莽莽群山雪林中的原由。
在派出覃進孝部前,趙當世與昌則玉、侯大貴、穆公淳等人根據輿圖以及各類情報仔細分析了官軍在青居城的部署,最後認為,要想儘快拿下憑城而守並且立有多處水寨策應的青居城防線,水路夾攻當是最為奏效的一招。因自身水戰
的短板,故而從水路不可能正麵硬上,隻能當作出其不意的奇兵,是以作戰的主力還需陸路為主。
陸路方麵之前說過,便是自蓬溪挺進順慶府的徐琿部與青衣軍。攻取沿口鎮的前夕,徐琿就曾派人來稟報過一次軍情,陳說目前已有部分兵馬通過赤城山的要道進入了南充地界,尚留有兵力在赤城山與陰魂不散的譚大孝等部官軍周旋。
南充將防禦重點放在了青居城,目前駐紮在府城南充的官兵不多,幾乎沒有機動兵力,所以從蓬溪進入南充折向南可直插位在嘉陵江西側的青居城。此外考慮到青居城僅僅地勢險要,把守的官軍數量實際上並不多,故趙當世認為,讓徐琿分兵一支走陸路自北襲擊青居城是完全可行的。
陸路既定,水路何在?不言而喻,自是現正處在青居山南部苦苦行軍的覃進孝。可他們走
的明明是陸路,怎麼與徐琿部達成“水陸會攻”的戰術目的呢?覃進孝部每個人身後都背負著的那齊人高的小舟,就是此行襲破青居城的關鍵。
這是穆公淳提出來的方案。如果說,他在戰略眼光和大的布局方麵較之昌則玉、覃奇功為遜,但在出奇策這一方麵,趙營實可稱無人能出其右。
他的想法是,遣一部攜帶乾糧水筒以及小舟,翻山過林,暗度至青居城上遊,然後順流而下,達到奇兵的效果。
實質上,這個方案並不是他空想出來的,而是早有前例。
明初平夏之戰,朱元璋分遣北南兩軍夾攻盤踞川中、由明玉珍父子統治二代之久的“大夏”。北軍不必多言,走傳統陸路,從陝西入川;南軍則由湯和、廖永忠等率領自湖廣沿大江水陸並進入川。
南軍至瞿塘關,遇夏軍鐵索橋橫江不得過
,廖永忠“密遣數百人”抬著小舟“逾山渡關,出其上流”,並自帶陸路軍隊“度已至,帥精銳出墨葉渡,分兩軍攻其水陸寨。黎明,蜀人始覺。上下夾攻,大破之”。
穆公淳博覽群書,自然對國初廖永忠的這一事跡有所了解,此時趙營情況與那時的明軍南軍相同,自然因時製宜想到了借鑒此方案。右軍師的地位,名至實歸。
此計一出,水路如何選擇的困難迎刃而解,趙當世感到可行,旁人也無異議。然而細一考量,為了達到最終的目的,這支走水路的軍隊首先要具備素質背負重擔越過高山雪地的險阻,之中還要注意匿蹤,且到了上遊,更要具有偷襲的經驗及與友軍協同作戰的能力。遍數屯駐在沿口的諸部兵馬,數來數去還是覺得此事非覃進孝部不能為。因此覃進孝抵達沿口鎮休整不到兩天,就又被派了出去。
然而覃進孝本人卻沒有任何怨言。此人任
性甚至有些幼稚的個性固然在很多方麵給趙當世引來諸多頭痛,但也同時造就了覃進孝相對單純的思維。對於覃進孝而言,作為武人,帶兵打仗就是他的全部,馬革裹屍才是他的歸宿,隻要胸中還有一口氣在,對於作戰,他永遠不會感到有半分畏難情緒。
就像現在,爬雪山過草地將近一天一夜,如彭光這樣隨他出生入死的多年的老部下都不堪重負開始發起了牢騷,覃進孝本人卻無半點氣沮的意思。相反,當在雪地中頓步喘息著的魏一衢與彭光看到覃進孝時,他正精神煥然昂首挺胸大跨步走來。
每當看到這樣紅光滿麵的覃進孝,魏一衢與彭光都不由自主會抓住刀柄。因為他們知道,這必然預示著激烈的戰鬥即將打響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