蚍蜉傳最新章節!
沿口鎮孔家居川中商貿要隘,往日裡天南海北的商旅所見多有。尤其當孔家一躍成為川東舉足輕重的商行領袖後,沿途拜訪、投遞名剌的各色商賈更是日漸增多。陸其清在沿口鎮盤桓了大概三四個月,通過孔慶年也結識了不少各地商人,其中就有幾名從兩廣結隊而來入川收材的藥商。
“那批商客統共七八人,均是粵籍,有一姓梁者在肇慶府開了幾家藥鋪,生意頗大,與孔家關係緊密。”陸其清說道,“當時我與孔慶年恰好聊起收購川中諸種材料製備火器的事,那姓梁的當即就說‘何必大費周章,現成的就有’。”
“肇慶府有賣火器的?”
“屬下那時問他所言何意,他恐怕一開始也當打趣說的,聽屬下真問了,反倒支支吾吾。屬下與孔當家催問不斷,他才如實相告。聽他說,肇慶府陽江縣就有夷炮二十餘門,另外左近雷州府亦有二十餘門。這還隻是他知道的,不知道的更不必提。”
“夷炮,什麼製式?”
“那姓梁的也不甚清楚,但看過官府後來雕刻上去的銘文,基本都有四五千斤,有幾門甚至近萬斤。”
“四五千斤”趙當世手指輕敲,略一思忖,“我營佛郎機炮小者百餘斤,大者也不過千斤。若這姓梁的所言不虛,這些縣城裡的炮,確實是大火炮了。”明朝仿製佛郎機炮有一號至五號等多種類型,分彆用在野戰或攻守城寨。趙營裡佛郎機炮大多來源於官庫繳獲,多為野戰用的輕炮,僅有一兩門千斤左右的大佛郎機炮,實戰效果也不佳。
“屬下也這麼認為,又問幾句,基本認定那些大火炮便是紅夷大炮。”
“嗯,可諒一小小縣城,何來這許多紅夷大炮?廣東近壕鏡澳,莫非是佛郎機人所鑄?”
“這倒不是。縣城小而貧,實無必要置辦這麼多大炮。況且據屬下所知,這些炮大多鐵鑄,壕鏡澳的佛郎機人也不會鑄鐵炮。”
“哦是了。趙虎刀曾經寫信說佛郎機人在壕鏡澳設大廠鑄炮,多從倭國取銅,鑄造出來的也是大銅炮。紅毛人會鑄鐵炮,這些炮保不齊是從紅毛人那裡來的。”
“主公英明。這些炮既非縣城采購,也非佛郎機人鑄造,而是當地官兵從海中打撈上來的。”
“打撈?”
“正是。姓梁的說,天啟二年,紅毛人與佛郎機人海戰於壕鏡澳,紅毛人戰敗,沉沒了不少艦船。後來佛郎機人打撈了幾艘便不耐煩,遂置之不理。直到後來被廣東沿海漁民發現,官府撈了幾門,請佛郎機人調試後,發現俱堪取用,才花了大力氣將這些鐵疙瘩儘數弄了上來。”
“原來如此。”
“這些大炮威力無匹,說能洞裂石洞,震數裡之遙。”
“哈哈,但守著幾個無足輕重的小縣城,也是暴殄天物。”
“那姓梁的也是如此說,這些大炮自擺上城門,十餘年了,並未再發一次。縣官屢易之中,後來者也多將它們忘卻了。官府也不願多費力處置它們,就聽之任之,如今許多甚至都給當地人用來作晾衣曬菜之用。”
“真是物儘其用,妙哉妙哉。”
“主公說笑了。屬下記下了這個,但因那姓梁的隻是個賣藥了,沒有門路,就暫時作罷。聽主公提起缺炮,是以想了起來。”
“老陸,你這一言之功可非同小可。”
陸其清一愣,忙道:“主公之意,這廣東的炮,可以
(本章未完,請翻頁)
”
趙當世點頭道:“彼之敝履,我之珍寶。縣城留之無用,不如化入我營。”隨機道,“把這也當成一件要緊事,回去和老何商量一下,即可安排前往廣東采購大炮的計劃。我這裡也會寫信給趙虎刀,他在那邊能有個接應。”
陸其清凜然道:“屬下省得!”
陸其清在當夜就趕回了棗陽,趙當世則與隨伴的侍女連芷一起下榻城中客棧。襄陽一趟,既解決了陳洪範與盧鎮國的去留問題,順手還將火銃製造及火炮購買等事安排妥帖,趙當世隻覺大半年來都未曾這般順風順水,破天荒睡了一個十足的好覺。及至次日日上三竿,方由連芷服侍著起身。
今日天光上好,趁著心情亦佳,而且手頭無甚要緊事,趙當世決定到襄陽府城邊上的集市上逛逛,散散心。襄陽府城周邊總共有三個大型集市,趙當世來的這個位於北泰山廟巡檢司附近,算是襄陽最大的集市,但官府定製不常開。每月開五次,每次開三天,今日算來倒是算這個月第一天開市。襄陽府城緊鄰漢水,水路交通極為便捷,豫、川、楚的大量貿易都要在襄陽府城北部臨近江港出船。趙當世牽馬入市,邊走邊看,兩邊商販此起彼伏的吆喝聲真讓他產生了一種走進農貿市場的錯覺。
“這位郎君,你看這橘當真不錯,買些吧,活絡生津!”一個小販身邊放著十多個裝滿鮮橘的籮筐。見趙當世稍有停留,那小販馬上補充道:“這可是正宗的越橘,皮薄肉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