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河南新起的土寇,以李際遇為首,在登封有四萬人;於大忠在嵩縣,有兩萬人;任辰在郟縣,亦有兩萬人;張鼎在禹州,擁萬人。加上各路名氣不大的土寇,湊在一起也有十萬之數。即便裡麵能打之兵所占比例極低,但十萬人畢竟也不是小數目,一說出去,也十分唬人。
申靖邦在少林被趙當世殺後,李際遇複以其同族的申三任、申三榮兄弟為謀主,周如立、姬之英、王升等為爪牙。申家兄弟雖與申靖邦有親緣,但惡申靖邦跋扈,相處並不和睦。申靖邦既死,他兩人得以出頭,對趙當世倒也沒有什麼仇恨。且比之申靖邦,他二人更懂得明哲自保,所以對李際遇希望搭上趙營的意圖也很讚同。
即便李際遇部下數萬,但鄭時好代表趙營的態度,始終淩駕於他之上。傅尋瑜教過他,說這些土寇大多沒文化、少見識,全憑本能行事,這樣的人,大多欺軟怕硬,你縮了他就起了、你起了他反而縮了。要掌握主動權,必須時時壓著他們。李際遇等人自知實力遠不及趙營,趙營又有官府背景,哪裡還敢有半點不快。對話到了後來,已經演變成隻是鄭時好問、李際遇答罷了。
“我家主公起於綠林,仗義豪桀。李大掌盤子但從我營行事,一切好說。不要講小小的兵甲器械、錢財糧秣的支持,就日後為在座各位某一紙官身,也不在話下!”鄭時好高談闊言,即便隻身一人,氣勢上依然很快壓製住了在場所有土寇頭目,將局勢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裡。
“一紙官身”四個字出口,不出鄭時好所料,包括李際遇在內,眾土寇都忍不住舔了舔嘴唇。對於他們而言,金銀易得、身份難求,嘯聚山林、朝不保夕,沒有
(本章未完,請翻頁)
誰天生喜歡過這樣的日子。他們世世代代都是底層的農民、匠戶甚至是仆役、走卒出身,要是有朝一日能在朝廷謀得一官半職,那真當是祖墳冒青煙、能在族譜上大書特書的無上榮耀了。
李際遇笑著道:“鄭先生,趙大人離開時,曾讓小人不許犯少林,小人已經做到了。”
“嗯,但還不夠。”鄭時好淡淡說道,“少林裡外現有精兵三千,就是我家主公沒說那話,就李大掌盤子以為,以禦寨的實力,能將少林拿下嗎?”
李際遇連連擺手,笑著掩飾尷尬:“拿不下,拿不下。”
鄭時好點頭道:“有自知之明就好。”並道,“是以這少林的事,往後就不必專門拿台麵上來說了。李大掌盤子若真有誠意,我家主公還布置了三件事。”
“何事?小人洗耳恭聽。”李際遇正正身子道。
“頭一事,節製諸義軍,不得令彼等妄為。”
“諸義軍?”李際遇眉頭一皺,河南除了土寇,還有眾多流寇,那些流寇都是十餘年的老江湖,李際遇與他們不相乾,也管不到他們。
鄭時好看出了他的顧慮,道:“不及其他,隻嵩、郟、禹等地而已。”這些地方基本都是當地土寇盤踞山寨,於大忠、張鼎等亦是與李際遇同期並起的夥伴,都奉李際遇為首。土寇戰鬥力低下,在趙當世眼中,零零散散的土寇勢力沒有任何結交的價值,但要是李際遇能將這些散沙擰成一股繩,那價值可就大多了。
李際遇理解趙營方麵的意思,趙當世願意答應搭把手,絕非看中了自己的數萬烏合之眾,而是著眼於自己對地區局勢安穩與否的影響力。做不到這一點,自己就失去了與趙營坐下來談話的資格。時下麵對鄭時好,他當然回道:“鄭先生放心,這幾個地方一草一木李某都爛熟於心,於大忠等人更是李某交心的兄弟,有李某在,不會出什麼亂子。”
鄭時好點著頭,拍手說了一聲“好”,接著道:“第二件事,迎闖王。”
“迎闖王?”李際遇以為自己聽錯了,反問一遍。
鄭時好肅麵道:“不錯。”
“闖王莫不是李闖?”坐在旁邊的周如立忍不住問道。這時候看過去,人人臉上,大多有驚懼之色。
鄭時好道:”正是李自成、李闖王。“一挺胸道,”我營與闖營情同手足,已經幫著闖王東山再起,再過一兩個月,闖營就將進河南。”
趙當世及顧君恩、昌則玉等有識之士都清楚,隻要李自成沒死,憑他的聲望趁勢而起的時間隻在早晚。李自成是什麼樣的人,趙當世心知肚明,與這樣的人並立,要麼與他成為死敵、要麼與他成為摯友,彆無他路。
之前也有人為了趙營前途考慮,曾秘密建議趁著李自成落魄時下手將他除掉,永絕後患,但是這幾年闖營藏匿蹤跡、毫無音訊,實在難覓下手的機會,此外趙當世心念往日情份,也不願意違背道義行此落井下石的黑手,所以對待闖營一直是以聯手合作為主,這也是趙當世與包括傅尋瑜在內一眾趙營高層文武的共識。鄭時好從傅尋瑜那裡接過了這個觀點,因而說出了“迎闖王”三個字。
“不過”鄭時好身子向後一靠,長吐口氣,“等闖王真進河南,起勢必速,你等就想對抗怕也沒那個本事。我家主公隻是不想你等給闖王添亂。”
“是,是”李際遇此時腦袋都聽懵了,背後也在不知不覺中滲出了汗。
“權且這樣先說,等到了主公麵前,再聽他的發落。”鄭時好暗想,他並不清楚趙當世現在的想法,但他相信傅尋瑜的判斷。
“那麼,還有一事是?”李際遇心中戚戚,生怕麵前這個冷峻的趙營使者又說出什麼驚人之語。
誰知怕什麼來什麼,當鄭時好緩緩開口,將趙營要求的第三件事說出來後,李際遇當真當即愕然無言,環顧堂內其餘眾人,同樣個個駭然。
(本章完),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