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願以償拜受湖廣提督的趙當世在崇禎十五年十一月至次年二月的這段時間將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趙營內部的一係列調整上。
局勢瞬息萬變,波瀾將起,趙營也得跟上步伐,及時應變。
首先,改革屯田。
此前,因趙營的地盤及趙當世職權皆小,趙營隻能分兵為農,自給自足。而今趙當世的提督衙門已然可以名正言順地插手湖廣軍政,軟硬兼施控製財賦以資軍,軍屯的重要性不複往昔。考慮到未來可預期的戰事,軍隊當前還是重在征戰,趙當世於是決定將原先的屯田軍重新改編為野戰軍。
具體措施則體現在軍隊編製與人事任免兩方麵。
軍隊編製上,取消原存的屯田使、屯田主簿等職務,對照引入已有的野戰軍將序列。營設統製坐營
官、中軍官及參事督軍、哨官等軍職。屯田左營、屯田右營與屯田後營分彆換稱靖和前營、靖和中營與靖和後營,練兵營則保持名稱不變。
人事任免上,軍總管王來興兼任練兵營統製坐營官,提拔廣受好評且在奔襲九裡關之戰中立下先登之功的張敢先為中軍官,路中衡為參事督軍。原先練兵營的三哨官則皆升統製坐營官,分統靖和三營——
廣文祿的靖和前營,原屯田左營屯田使張光翠與屯田主簿黃繁轉為中軍官與參事督軍,同時廣文祿也兼為王來興軍的副軍總管。鄭時新的靖和中營及王光泰的靖和後營與此類同,張景春與石濛分任中軍官, 王益甫與郭名濤分任參事督軍。
這四營單論兵力合起來足有一萬二千人,在趙營各軍中堪稱最眾。不論換成任何人擔任此軍的軍總管,難免引來趙營其他軍將的擔憂顧慮,隻有王來興能免受非議。他與趙當世情同手足,從之前對趙營屯田軍的長期統製就能看出,趙當世對他是絕對信任的。
屯田的工作,趙當世全都委任給了承宣知政院。為了節約成本,趙當世與昌則玉商量後認為還是軍屯與民屯並重的屯田方式適合現階段的趙營。
民屯為主,主要工作則由承宣知政院委派到各府的提領衙門和當地官員合作統籌,招攬流民、無主佃戶或者百姓耕種田地,立契約,屬於承租關係,允許屯田民戶的土地轉讓及人口流動。如此規定,部分考慮到各地鄉紳豪強的利益。因為大量的土地還是在這些人手上,趙當世不是李自成,不好強行收沒土地更不想因為土地糾紛與各地鄉紳反目成仇引起不必要的動蕩,畢竟當初襄陽府鄉紳豪強的暴動曆曆在目,趙營實無必要去觸動這根敏感線。這樣一來,雖然屯田新製明麵上沒有提到鄉紳豪強隻言片語,但考慮到擁有土地和農戶的仍然以各地鄉豪為多,所以實際上是給他們留了縫隙。讓他們也能在新製度下有操作空間可以繼續保持自身的利益,從而維持住地方安定。
軍屯為底,各府地方招募一定量的兵士長期屯田——這些兵士的數量自然遠遠少於昔日屯田軍的規
模——不允許兵士擅自離職,成為固定的屯田編製。屯田軍的軍權依然統歸範河城的屯田使衙門管轄,不隸屬地方提領衙門。至於屯田使,直隸兵馬都統院,當下屯田使改製,重新獲權,不能再任意委派負責人,需得找個信得過的人任職,趙當世思來想去,還是請了陳洪範出山。陳洪範其實也閒不住,可又畏難兵事,而作為屯田使,主要的屯田事宜有地方提領衙門負責,自己隻需管著屯田軍戶,這樣的工作內容他還是有興趣的,是以欣然答應。張妙手則作為陳洪範的副手,改任副屯田使。
新的屯田製度固然在小單位的效率上不比當初,可勝在成本低,攤子可以快速鋪開,對趙營總體錢糧收益實則有增無減。
其次,充實軍備。
趙營的製式火炮一號紅夷炮、二號紅夷炮及大佛郎機炮在南陽剿滅羅汝才之戰中表現搶眼,後續經過幾輪調整,炮管、炮車等研製更趨精密合適。一年多以來,湖廣大體風平浪靜,川中的原料供應也頗穩
定,有著外部良好條件加持,位於襄陽府城的火器坊得以全力鑄造火炮。至如今,承天府、漢陽府等地已經建立了火器分坊分擔鑄造壓力,各坊產量基本確保無儔營、效節營、起渾營等趙營嫡係老本部隊的火炮裝配煥然一新。除此之外,從東南鄭家以及趙虎刀開拓渠道的兩廣等地依然源源不斷為趙營采購所需鳥銃、火藥、彈丸等等,火器在趙營步軍軍隊的裝配幾乎普遍都占到了至少五成。
當然,針對火器比例上升而帶來的戰術改變同樣由趙當世親自推動著。這方麵主要由火器坊的番人何大化、勞崇漢及教練使司的葛海山等人配合負責。
火器之外,趙營仍然堅持對軍馬的持續購入。趙營軍隊並不以馬軍為長,多年經營下來,所獲戰馬雖多,但如今真正屬於純粹馬上作戰的部隊僅僅飛捷左營、飛捷右營與長寧營三營三千人罷了。趙當世有意將更多的馬匹分配給步兵,在他看來,機動力是比臨陣衝擊力更加重要的決勝因素。趙營大力發展步、炮,陣地戰的優勢顯而易見,趙當世本人也非常偏愛
依托陣地進行防守反擊。所以,步兵機動力的必要性就體現在能夠及時搶占有利地形布陣形成局部優勢,包括改造火炮的炮車提升火炮的機動力從而更加便捷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這一舉措,亦是圍繞著他這一軍事思維開展的。受此影響,一味擴大純粹馬軍的規模自然不是趙營的當務之急。
除了火器、馬匹,勢力抵達大江兩岸的趙營對舟船的需求也慢慢浮出水麵。白旺軍駐紮的漢陽府碼頭、府庫本就有諸多舟船,隨後又往附近的承天、荊州、黃州等府搜羅了一些,湊成的各色戰船琳琅滿目,煞是熱鬨。
鍛煉水軍,趙營沒什麼經驗,故而趙當世親自邀請曾長期追隨鄭芝龍縱橫海麵的林吾璋前往漢陽府考察。結果林吾璋後來就漢陽之行給趙當世寫了一封長信,直言不諱其中許多舟船其實不堪運用在水戰。而且趙營兵在水戰訓練時全無章法,進退無序,亟需正確教導。意見雖中肯,卻難住了教練使葛海山。趙營起於內陸,人才多時慣於陸戰之輩,若說水戰,的
確找不出合適的人選作為合格的水戰教練。就算有過統帶水軍經驗的潘獨鼇、牛有勇等人,在林吾璋看來,依然不夠專業。
趙當世對水軍很重視,與林吾璋磋商過後,決定派人帶著林吾璋的介紹信去東南鄭家請人過來指導。術業有專攻,以海為家起於風浪的鄭家對於水軍自有其獨到的見解。鄭芝龍隨後回信,爽快答應了趙當世的請求,言說已經派了一個叫施福的部將帶些人前來相助,不日即抵湖廣,為趙營水軍提供各方麵的建議。
改革屯田與充實軍備進行的同期,崇禎十六年的正月底,趙當世令王來興軍開始南下經略武昌、漢陽二府以南地區。
以往趙營的影響範圍主要在大江以北的湖廣諸府,對大江以南少有觸及。但從幾次內務使司分往各地采購軍資糧秣提供的情報可知,少曆兵災的湖廣大江以南諸府頗為富庶,尤其是洞庭湖周邊的嶽州、常德、長沙三府,皆為膏腴美地、魚米之鄉,人口亦頗
繁茂,一經掌握,勢必能為趙營的後勤提供極大助益。
趙當世本意,是搶在湖廣總兵錢中選回駐常德府之前將這些地區搶先控製住。豈料新年剛過才進二月,楚東南便傳來重大消息,流竄入楚的張獻忠先破廣濟縣,隨後順勢攻破了蘄州,駐節在那裡的湖廣巡撫宋一鶴、巡按李振聲、湖廣總兵錢中選及荊王闔府上下俱死在了亂兵之中,隻有援剿滇奇營副將張先壁僥幸逃出,投奔引軍來援的白旺。此時,張獻忠軍隊已然奔逃無蹤,宋、李、錢三人的屍體亦不知何處,白旺隻好收了三人穿過的衣帽,立了衣冠塚憑吊。荊王朱慈煃的浮屍從水麵撈起,厚葬立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