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明誌(四)(1 / 2)

蚍蜉傳 陳安野 6505 字 10個月前

,最快更新蚍蜉傳最新章節!

夜色深沉,蟲鳴切切。侯大貴飛馳電掣穿街過巷,在澤州城內一處大宅院正門口勒馬停住。幾名兵士手持火把上前牽馬,侯大貴利落跳下馬背,將馬鞭甩給麵前的飛捷左營哨官孟敖曹,問道:“人在裡頭?”

“是,得韓統製命令,嚴加看護著。”孟敖曹躬身回稟。

“老韓呢?”

“韓統製說他應付不來這樣的事,且事關重大,得交由總管拿捏。”孟敖曹道,“城內外仍有不少土寇餘黨流竄,韓統製此時正與馬、周等諸位統製協力清剿。”

“嗯,曉得了。”侯大貴點點頭,“你繼續在這兒把守,切莫讓任何生人入內。”

孟敖曹正立答應。侯大貴站在門前整了整衣領,又深吸口氣,方才穩步進門。

這宅院本是城中一商賈巨戶私宅,遊廊樓閣布局有致,精美雍華。明代為緩解邊塞軍隊的軍需問題,行“開中法”,讓商賈自行轉運邊軍所需的米、茶、豆、麥等糧食乃至鐵、馬、帛等戰略物資至邊塞,而後商賈便可從官府取得鹽引,去指定鹽場支鹽銷售。此舉既免除了朝廷千裡轉運糧草的損耗之苦,又大大促進了一批商賈的興旺。山西近邊地,近水樓台先得月,商賈受惠於此,經百年積累,出現許多豪富,以至於“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澤州的籍貫便有不少。隻不過先有順軍追贓助餉,後有土寇盤踞劫掠,這宅院的主人早便不見了蹤影,隻遺空宅。是以廊廡間雖有星星燈籠點綴增添些許人煙氣,但人行其中,仍能感覺到強烈的寂寥之情。

沿途院落屋舍皆漆黑無人,侯大貴腳步不停,直繞到後院。但見當先是一小庭,草木參差披拂,隨風窸窣搖曳,環境甚是清幽。庭中多點了幾盞燈籠,映得景色略顯朦朧。

侯大貴隨意掃了眼,卻見庭中立有涼亭,裡頭隱隱綽綽似乎坐著個人。靠近兩步,涼亭裡身影一動,果真有人動彈。

“奴婢拜見總管大人。”聲音婉轉動人,是名女子。

侯大貴暗自點頭,放慢步伐。俟近了亭口,那女子早早跪伏於地。

“起來吧。”侯大貴說著,自進涼亭坐下。

那女子依言站起,侯大貴一眼看去竟是渾身大震。但見其人雖身著尋常的淡紅羅裙,但蛾眉鳳眼、星眸微轉,竟有絕色。

“你、你叫什麼名字?”侯大貴方寸大亂,聲音都不禁顫抖。

他生平見過最美的女人不消說便是趙當世之妻華清,次則繞流波。但以華清之端莊,他即便慨歎美麗,卻常有可遠觀不可褻玩的疏離感,從無半分邪念;以繞流波之妖嬈,他相反每每隻有皮肉‘欲望,除了一時歡愉便索然無味。然而眼前這女子恰恰處在這兩者之間,端麗之下是那掩蓋不住的嫵媚,令他既口乾舌燥,又不敢輕易褻瀆。

“奴婢姓陳,單名一個沅字,小字圓圓。總管呼我圓圓即可。”

“圓圓”侯大貴笑了笑,看她不過二十左右年紀,體態嬌嬌小小,玲瓏雲鬢上還插著朵小小的紅花,配以此名,平添可愛。

陳圓圓甚是乖巧,侯大貴坐著,她就規規矩矩站在侯大貴左手邊。這時發現侯大貴注視著自己的那朵小紅花,便道:“聽聞總管要來,未施粉黛怕沒了禮數,就匆匆忙忙就近在這庭外摘了朵花點綴,增些生氣,總管、總管莫怪。”

侯大貴聞言細瞧她,果然看她目如流光顧盼生輝,但眉宇略見疲憊憔悴,似是積勞所致,想起來的路上楊招鳳提前和自己通傳的一些事,於

(本章未完,請翻頁)

是問道:“你從北京來的?”

陳圓圓回道:“是。北京賊亂,圓圓隨家仆死裡逃生,一路輾轉至此。”

“有人告訴我,你實是與家仆私奔,逃到澤州東境的白鹿山,遭遇土寇,受挾而來。”

“總管明察秋毫。”陳圓圓垂目道,“賊兵在北京要殺人,那家仆有意奴婢已久,借機以救命逼迫,奴婢為了活命,才答應他的。”

“北京到澤州相隔千裡,你一個弱女子能堅持這麼久,很不容易。”

“不敢欺瞞總管,奴婢逃出北京時隨身帶著些值錢首飾,在涿州當了買了一輛馬車代步,否則是到不了這兒的。”

“你是江南人氏,本想回江南嗎?”

“原有此意,然在半路聽人說南京那邊似有兵亂,遂不敢行,剛好那家仆老家在四川,對奴婢說四川承平,奴婢就轉道跟著他西行。”

“飄飄落落,隨波逐流,倒也可憐。”侯大貴歎口氣。

陳圓圓黯然神傷道:“奴婢雙親早亡,自小隸籍梨園,習慣了這樣的日子。”

“哦,怎麼個習慣法兒?”侯大貴不知怎麼,對陳圓圓的過去沒來由的在意。

陳圓圓澀聲笑道:“都是些雞零狗碎的事,入不得總管金耳。”

“無妨,今夜時辰尚早,慢慢說。”

陳圓圓聽他這麼說,哪敢忤逆,便道:“奴婢十餘歲便登台演繹,後得吳江鄒郎賞識,住家演劇,但為其家人逐去。後來江陰貢郎贖奴婢為妾,可又不為大夫人所容,複歸老家桃花塢。前幾年有姓冒的郎君途徑,與奴婢友善,遂訂盟誓。怎奈其時外戚田弘遇來江南采女入宮,侍奉皇帝,奴婢為其挑中,不得已舍了冒郎進北京。但自入宮,未嘗得見皇帝一麵,便又被轉送到了國丈周奎府中暫時棲身。已而偶然給遼東總戎吳爺所見,隨即被贖進吳府成為侍妾,再往後的事總管大概都知道了。”她憶及往事,說到一半眼眶就紅了,到了最後更是聲音哽咽泫然欲淚。

“轉賣易買,如同貨物,實在可憐。”侯大貴聽了,想到自己早年孤苦伶仃的處境,一時間竟有同病相憐的感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