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勢實際上是頗為古怪的。
理論上都是東亞人,在身體素質上不會有太大的差距。而渡邊健一在巔峰期,仁王在上升期,那麼在體能和力量等於身體素質息息相關的基礎能力上,應該是渡邊健一占優。
但事實是,在球場上,利用自己的強勢去得分的,是仁王。
力量也好,體能也好,速度也好……
如果現在的仁王就能夠始終壓製住渡邊健一打球,那麼等到仁王二十二歲二十三歲,進入巔峰期以後,他會展現出怎樣的姿態呢?
不少媒體已經在邊看比賽邊奮筆疾書。
白人媒體誇讚仁王為“與東亞人截然不同的體質”,而日本媒體則寫著“百年難得一遇的強大天賦,是屬於我國的優秀血脈”。
這回球員觀賽區域和媒體觀賽區域不在同一個位置,不然要是幸村眼見看到記者這樣的描寫,他大概會控製不住將這些記錄下來,留著以後作為調侃仁王的“把柄”。
依然是三場直接結束了比賽,並且是6-1的比分。這表現太過強勢了。
而仁王這場比賽的對手是渡邊健一。
國內媒體主要描述於兩者之間的“新老交替”。哪怕渡邊健一其實還在巔峰期的年齡,也沒有大的傷病,但在媒體們看來他已經“日落西山”了。要知道在仁王和幸村這批被稱為“百年難得一遇的天才”們進入職網之前的將近十年,日本網壇都沒有足夠耀眼的人出現,像是前後幾十年的天賦都被越前南次郎一個人吸收走了。
而國外媒體則更關注於,仁王完全不同於他的人種的強勢表現:越是有優越感的人種越是會在意這種一旦差異化便理論上屬於“歧視”的屬性。
這些白人媒體們認為,仁王在這場比賽中表現出來的,在身體素質和基礎能力上的壓倒性優勢,說明了他的可塑性,認為他是“值得期待的未來之星”。甚至有些媒體已經開始追溯他祖上的人種,或許在幾代之前有歐洲的血統。
仁王還不知道這些媒體是如此編排他的。
他這場比賽打得酣暢淋漓。並沒有和前幾場比賽一樣以戰術為主,而是純粹的以勢壓人。
這當然也是有意的。
如果以田忌賽馬的思路,對付年紀更大一些的選手,用這種方式反而更合適。麵對巔峰期的渡邊健一,則更適合利用戰術來周旋。可仁王就是喜歡反其道而行之。
他當然也是提前對比過自身的實力和對手的實力,才做出了這樣的決定。
這可是連續的6-1,打出這樣的比分,仁王也耗費了不少心力。
打完這場比賽,仁王就是法網三十二強了。這樣的成績已經超出了俱樂部的預期。原本就更關注仁王的經紀人在仁王打入法網第二輪時便開始時刻跟著仁王,為仁王預約各種理療,也幫助仁王接觸媒體,溝通代言和廣告,以免仁王分心。他手下的其他選手也都淘汰了,隻剩下仁王一個獨苗,他自然要小心嗬護。
而到了三十二強,便真的找不到弱者了。
進入三十二強的對手,隻剩下巔峰期的網壇中流砥柱們,和兩三個年齡很大卻妖孽到稱霸網壇的選手。至於新人,其實這兩年並沒有太過耀眼的新人出現。許多不太關注網球這項運動的人偶爾看看新聞,就會困惑地發現,怎麼好像十來年過去了,拿到大賽冠軍的還是那些熟悉的人。
而仁王第三輪的對手,正是在第一輪打敗了阿瑪迪斯的瓦林卡。
瓦林卡是瑞士的職業選手,對於阿瑪迪斯而言意義不同。但對仁王來說,比起費德勒,納達爾,德約科維奇,還有那些參加ATP世界巡回賽的ATP積分八強內的選手(有幾個人並沒有參加法網),瓦林卡要好對付許多。
和費德勒年齡相同的瓦林卡去年甚至因傷沒能參加除去法網以外的另外三項大滿貫賽事,這幾年在法網的成績也波動很大,甚至有過一輪遊。他是確實不年輕了,又不像是他的夥伴和搭檔費德勒那樣妖孽,隻在巔峰期拿到過幾個大滿貫獎杯,後續狀態回落後成績也一並一路走低。
他今年超過四十歲了,年初的澳網,大概因為一年沒打大滿貫賽事而直接一輪遊。
法網這邊則是因為去年在法網也打入了八強,而拿到了種子選手的身份,直接從正賽開始打起。
法網第一輪他和阿瑪迪斯的比賽,也打到了五場的最後一場。阿瑪迪斯當時抽到簽時心情複雜,比賽剛開始還有些束手束腳,後來才發現瓦林卡狀態不佳。不過經驗豐富的知名選手狀態不佳是一方麵,他總有各種辦法去發揮自己的優勢,去掩蓋自己的弱勢。阿瑪迪斯的衝勁讓他拿下了五場中的兩場,但最後的決勝局,還是瓦林卡更加老練,抓住了阿瑪迪斯的急切心態拿下了關鍵的分數。
打過第一輪後,瓦林卡的狀態反而有所回升。上一場比賽打得很不錯,四場拿下了比賽,是3-1的比分。
等到了第三輪,正是他漸入佳境的時候。
仁王在賽前看完了法網前兩輪的錄像,大晚上給阿瑪迪斯打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