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征軍,不熟悉二戰曆史的人,對這個稱呼或許會非常陌生,尤其是在當前的宣傳大環境之下,老百姓耳熟能詳的自然都是我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卻很少有人知道,在國境之外,也曾有這樣的一支部隊,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之下,給予了日寇沉重的打擊。
宋錚在開始動筆抄這部電視劇劇本之前,曾專門找了很多關於當年遠征軍的資料,對期間發生的幾次著名戰鬥,更專門做了一番研究,他發現,遠征軍所經曆的每一場戰鬥,其慘烈程度,甚至比國內猶有過之。
遠征軍成立於1941年,當時二戰已經進入到了最為激烈的時期,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棄甲丟盔大潰敗之後,英倫三島岌岌可危,英國希望借助中國長期抗戰的經驗和力量,支援它在遠東殖民地特彆是緬甸、印度、馬來西亞方麵的軍事戰局,挽救遠東大後方的危機。
同時,在中國方麵,為了要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當時也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
因此,自194年起,英國首先開放封鎖已久的滇緬路,接著醞釀中英軍事同盟。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陷於歐洲戰場無力他顧,對於英國的戰略方針而言,在遠東地區首要之務就是保衛輸出最多資源的殖民地印度,並將其餘殖民地視為保衛印度的戰略縱深。
但是,對於中國而言,緬甸等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鉗製線,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作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中國方麵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
為此,1941年,英國邀請中國軍事考察團赴緬甸、印度、馬來亞考察,幾經協商,在同年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成立中英軍事同盟,中國遠征軍就是根據中英軍事同盟而組織的。
當時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的西.藏和雲南接壤,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日本進攻緬甸,對於其自身來說也有著很多意義,比如孤立中國,以及作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卷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1942年日本用於進攻緬甸的軍隊大約有6萬人,大大超過英國在緬甸的防務力量。
1942年初,日本侵占馬來西亞後,開始入侵緬甸,很快就攻克了緬甸東部重鎮,隨後兵分兩路繼續前進,占領緬甸首都仰光,進而進攻重鎮曼德勒,企圖切斷滇緬公路。
此時,在英國的求助下,中國方麵集合了當時精銳力量約1萬人向緬甸進發。
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隻好停留在中緬邊境。
然而,1942年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遠征軍隨即開赴緬甸戰場。
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即便如此,中國遠征軍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並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
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入緬與日軍作戰,至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曆時半年,轉戰15餘公裡,浴血奮戰,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複戰等勝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憑借一團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
緬甸失守給以後作戰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日本可以直接威脅印度,也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後不得不開辟從印度飛越駝峰的空中航線。
但是,也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英軍撤退,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並消耗日軍部分力量,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從而贏得時間,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以西,最後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
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