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百七十五章 一九四二(1 / 2)

第六百七十五章 一九四二

作為馮曉剛的影迷,這部《一九四二》,宋錚當然看過,儘管他之前非常抗拒,因為那段曆史沒有幾個人願意提起,哪怕隻是一丁點兒,撕開之後,都是血淋林的疼。

《一九四二》就是這麼一部讓人感覺冰冷而絕望的電影,說的直白一些,這部電影就是在講述在曆史上的那個時間點,三百萬人如何活生生餓死的過程,這無論如何都無法讓人開心起來,在看的時候,猶如看見變成人間煉獄的河.南,以及那些墜入地獄的苦難大眾飽受煎熬的曆程,總之,馮曉剛的這部電影,看得讓人無比沉重。

對於某些曆史小白,大概也就隻是知道一九四二年河.南有旱災,但這僅僅隻是教科書上的一句話。

具體災情如何,當年的中國又是什麼樣子,並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宋錚也是如此,還是後來翻看一些曆史資料,以及劉振雲所寫的《溫故一九四二》,才對那段被塵封了的曆史有了逐漸清晰的印象。

大多數不太了解這段曆史的國人,都是通過馮曉剛的這部《一九四二》,重新審視這場悲天憫人的天災人禍。

中國人這一百多年來受過的苦難實在太多太多,而當權者在這當中因為不作為,甚至反作為使得災難更加凝重,更是罄竹難書。

雖然《一九四二》描述的是抗戰時期某黨的不作為,但是由於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建國後的那三年的敏感,因此也使得這部電影從9年代起籌備的時候就很敏感,一直過不了。

前世,劇本改了一稿又一稿,這部電影終於可以被普羅大眾所看見,宋錚當時得知馮曉剛終於開始拍他這部野心之作的時候,首先是非常期待,緊跟著就是擔心幾易其稿之後電影會顯得支離破碎,精氣全無,但看完之後他覺得自己多慮了,它比他想象的要出色。

一九四二年,河.南大旱,國.民.黨忙於與日本人作戰,無暇顧及數千萬災民,災民隻好自己逃難,成為被國家遺忘、拋棄的一群人。

《一九四二》的視角從一個河南的地主展開,張國利飾演的這位地主小奸小滑,不怎麼壞,但心眼也不少,藏著糧食和其他居心叵測的災民們對峙,但終究躲不過已經餓得失去理智的眾人。

於是,這位地主在被一番燒殺搶掠之後,也變得一窮二白,兒子被人捅死了,他帶著家裡的長工、臨盆的兒媳婦、女兒與母親,開始了“躲災”,他不承認這叫逃荒,因為窮人才逃荒,他至少,是一個有身份的人。

躲災的人在路上卻遇到了一個又一個災害,在饑餓、疾病、冰雪,還有日本軍隊的轟炸之下,身邊的人一個接一個死去,讓張國利飾演的這位地主陷入了無止境的絕望當中。

他身上的災難以一見百,代表了那個年代河.南受災的千千萬萬的民眾。

伴隨著這場災難,一九四二年的眾生之相緩緩揭開,有來自《時代周刊》的美國記者,為了第一手的新聞素材和普利策獎,而深入災區,有在災區的神父,為了讓災民信教而安撫眾人,有兢兢業業的公務員,雖已身居河南省主席高位,但仍為了民間疾苦而奔走,卻不得不麵腐敗透頂、處處流膿的國家,更有著用軍糧來“賑災”的日本高官,目的是為了讓災民們吃了飽飯,充當炮灰,以及,聽到河南死了三百萬人時,流出“鱷魚眼淚”的老蔣。

《一九四二》無愧於這個名字,它讓人們知道,除了丘吉爾感冒之外,一九四二年的中國承受過如此沉重的災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