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五章
《黃金大劫案》當初立項的時候,寧皓滿心要通過這部電影,將自己的想法完完整整的表達出來,用來跟著那些大導演爭霸賀歲檔,可謂豪情萬丈,可是現在電影已經拍出來了,就差後期製作了。
可以說臨門一腳,就差最後的蓄力,結果真的到了要出成品的時候了,作為導演的寧皓卻坐不住了,他開始慌了。
當初宋錚就和他說過,想要在12到15分鐘裡,將他那麼多的想法,統統表達出來,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當時寧皓還不服氣,現在看起來,宋錚是對的!
“我這兩天把拍攝的所有鏡頭在腦子裡過了一遍!”寧皓說著,不經意的露出了一絲苦笑,“錚子!你是對的,並不是什麼都能通過拍攝手法來解決。”
馮曉剛在旁邊,聽得是滿心好奇,道:“什麼意思啊?說說唄,說不定我還能給出出主意呢!”
出主意?
出什麼注意?
這又不是八卦新聞,也不需要找人來一起討論。
再說了,《黃金大劫案》這部戲縱然在寧皓看來,也一樣十分不滿意,可對於一個導演來說,作品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哪容得彆人來品頭論足。
宋錚說說也就罷了,畢竟宋錚是投資人,而且這些年來一直對他不遺餘力的支持,馮曉剛的話,還是算了吧!
“不說了,沒意思!”寧皓喝了口酒,接著便順勢差開了話題,“今年賀歲檔,可是夠熱鬨的。”
聽寧皓又說起了賀歲檔的事,宋錚笑道:“可不是嘛,你的《黃金大劫案》,我的《老炮兒》,橙天娛樂的《墨攻》,還有~~~~~~~”
馮曉剛接道:“張儀謀的《滿城儘帶黃金甲》。”
沒錯,《滿城儘帶黃金甲》,老謀子的第三部大片,也可以說是,國產武俠大片的謝幕之作,在《滿城儘帶黃金甲》之後,國內的導演,製作人雖然依舊在不遺餘力的追求大製作,但畢竟要理性了很多。
至於《滿城儘帶黃金甲》的質量,宋錚的評價是,爛出了一個新的高峰。
作為中國電影的忠實觀眾,宋錚一直都不明白,能夠拍出那麼多優秀作品的張儀謀,為什麼非要彆著勁兒的折騰出這麼一個不倫不類的東西出來惡心人。
當初宋錚和馮曉剛聯手製作的《天下無賊》與張儀謀的《十麵埋伏》撞車,雖然也爆發了一番衝突,可那不過是意氣之爭,算不得什麼大事。
對於張儀謀,宋錚還是非常佩服的,《大紅燈籠高高掛》,這是他第一次看張儀謀的電影,“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為當時思想禁錮下的中國民眾人性釋放作了最好的注釋,這部電影在各大電影節獲獎無數,讓中國電影走向世界,並契合和引領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文化浪潮,不管當年有多少“衛道士”惡語相加,曆史證明,誰也阻擋不了張儀謀為中國電影藝術創新和改革所作的嘗試和貢獻。
曆數張儀謀早期的電影,無不與民族情結、女性解放和勞苦大眾呼喚自由平等有關,有人說《黃土地》不是張儀謀的功勞,事實是既使名導陳愷歌憶起當年,他都得佩服張儀謀的藝術天才,是當時作為攝影師的張儀謀成就了陳愷歌和《黃土地》,同時也讓世界認識了中國也有最好的攝影師,他就是幾年後在現身柏林電影節斬獲金熊獎的張儀謀。
張儀謀的藝術成就、在中國電影界,乃至世界電影界的地位,是誰也否認不了的。
張儀謀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始終立足於民族文化的最深處,靠不斷創新藝術表現形式,探索嘗試中國電影的表現手法,靠一點點積累成就了他的今天在世界電影界的地位。
不要以西方人不想拍民族的東西,電影工業發達的美國,難道不想拍植根於民族的能引起自我批判的電影嗎?
不是不想,是他們的文明是建立在工業革命基礎上的,他們的民族文化能用來藝術再現的東西少之又少,所以,他們隻能拍體現越.戰、拍體現個人英雄主義、拍科幻、拍戰爭,拍都市愛情等題材。
但這些電影能傳世嗎?
隻能在公映後進入庫房,無人問津。
但張儀謀的電影,可以成變曆史教材,他拍的經典影片,能為西方人認同和賞識,能為中國民眾所認同,《一個都不能少》、《活著》、《秋菊打官司》等哪一部不是經典,哪一部不是中國民眾與命運抗爭的曆史寫照?
可是從《英雄》開始,張儀謀的電影變得讓人看不懂了,或許那些知識淵博的影評家,能夠通過他的電影闡述出很多發人深省的哲理,但是對於,走進電影院,隻是為了放鬆兩小時的普通觀眾而言,看張儀謀的電影,好像除了盯著大銀幕數明星臉,就剩下了看張儀謀故弄玄虛了。
其實說《滿城儘帶黃金甲》是爛片有些偏頗,這是一部難以一口定其好壞的作品,一方麵作為一部走出國門的商業大片,它已經具備了幾乎可以和好萊塢相媲美的影像水準,不管是精美的構圖、震撼的場麵,還是富滿東方色彩的功夫打鬥和氣氛營造,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自《英雄》以來,古裝功夫大片經過多番探索和改良,取得的成效是明顯的,《滿城儘帶黃金甲》基本擺脫了幼稚的情節和蹩腳的台詞,劇情生動順暢,某些場景也能給人帶來由衷的感動。
另一方麵,這部片在張儀謀的作品中隻能算是平庸的一部,沒有多少突破和改觀。
服飾華美、場麵鋪張,比之馮曉剛的《夜宴》有過之而無不及,當然張儀謀的導演水平要比馮曉剛高明許多,錯落有致的鏡頭,以及壓抑的氣氛營造,讓這部片相對緊湊和動人許多。
影片也具備不少商業片所應有的噱頭和動作場麵,沿襲著《英雄》和《十麵埋伏》的傳統,在為數不多的打鬥場麵中刻意經營,用心用力。
最經典的一幕當屬開頭王與元傑比武的那一場,這場打鬥和以前武俠片中恣意發揮、淩空揮灑的場麵有所不同,而是相對寫實和穩重許多,兵器相撞的火花四濺,以及人物眼神的特寫,讓這場動作戲彆開生麵許多。
在武器和裝備上也讓人大開眼界,不管是浮華威武的黃金甲,還是飛索武士們獨特的套索鐮刀,都體現著創作人員們優秀的想象力和原創水平。
恢弘的戰爭場麵,以及兵種克製等等細節,都能看出導演對於提高影片觀賞性和娛樂性所做的努力。
不過這裡麵的問題也就出來了,在影片商業元素的控製和把握上,張儀謀顯然有些力不從心。
影片開頭的宮女起床場麵和王的軍隊回歸的平行蒙太奇敘述,似乎很難讓人把它們聯係在一起,鋪張到極致的場麵,給人的感覺倒有些索然無味了。
在天福客棧屠殺蔣太醫一家的情節是驚心動魄的,但逃脫不了古裝片仇殺與逃亡的陳規,張儀謀在很多場麵上極儘炫耀,譬如藥房裡成百上千禦醫的流水作業,成千上萬的太監清理戰場以及合唱之類,但這事實上對影片的敘事起不到太大的作用,隻是單純淪為賣弄的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