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百五十一章(1 / 2)

第八百五十一章

慈善晚宴已經開始了,宋錚看著台上的韓虹正在講述著這場晚宴的主題,韓虹的慈善晚宴每年都會舉行,但是每年的主題都不一樣,她做慈善從來都不是隻幫助某一類需要幫助的人,而是看到什麼人需要幫助,就以什麼為主題。

這一次的主題是幫助環衛工人。

其實這次的慈善主題,昨天就已經開始了,韓虹還帶著一幫明星天沒亮就上街清掃街道,本來還打算請林欣如一起去的,可是宋錚沒讓,現在的天氣已經轉冷了,淩晨的時候,室外溫度更是隻有幾度,他可舍不得自家媳婦兒去吃那個苦。

這可不能說宋錚沒有愛心,環衛工人為了城市的清潔,頂風冒雪的工作,的確辛苦,可自家的媳婦兒難道就不該疼嗎?

難道就必須大半夜的,凍得渾身上下篩糠一樣的出去掃大街才是真正有愛心,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這不是扯淡嗎?

當然對於韓虹的做法,宋錚也並不會站在反對的一方,韓虹做慈善一貫高調,為的也不過是能號召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台上韓虹煽情的說著,還請了幾位環衛工人上台現身說法,對於幫助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人,宋錚自然沒有二話,但是周圍一些人不斷投向他的目光,讓他感覺非常不舒服,宋錚甚至能從那些人的目光裡讀出準確的信息。

他這麼有錢,看看他捐多少?

怎麼都不能輸給他了,一定得比他捐的多,把風頭給搶足了。

對於這些人,宋錚也是真的無語了,他都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一場慈善活動,原本應該是一場暖心的活動,變得越來越像秀場。

作為社會的精英,社會的高收入人群,在功成名就的同時,回報社會,做一些慈善,的確是應當的,可是,在麵對慈善的問題上,明星捐款的多少,捐或者不捐,往往很容易成為人們非常關注的一件事。

一些人說明星的高收入都是自己掙的,對於慈善捐款不是明星的業務,捐是好事,不捐也是明星自己的選擇,明星有權利選擇自己財產的使用。

另外也有一些人的觀點是,明星作為社會高收入到離譜的一個職業,作為公眾人物,應該有起碼要承擔的公眾義務。

在宋錚看來,慈善哈弗於本心,根本不應該用捐款數額來衡量善心,單純的善心無關數額多少,捐一塊錢和捐更多的人都同樣是一顆善心,更彆把愛心當比賽,感覺現在誰捐得多,誰就是贏家,彆讓愛心變質了,發自內心去做,才是更有價值。

可偏偏有一些鍵盤俠,非要搞一些道德綁架的事情,捐錢=作秀,不捐=冷漠;公布=炒作,不公布=沒捐;捐多了=顯擺,捐少了=吝嗇;解釋=洗白,沉默=心虛。

這一奇葩的理論看似可笑,可這一黑色幽默也正好點破了明星捐款活動所陷入的怪圈,但應該感到難堪的不是明星,而是缺乏誠信和透明度的慈善環境。

“郭某某事件”讓人們失去了對紅十字會的信任,這種疑慮現在幾乎擴散到慈善事業的方方麵麵。

慈善活動的失範,讓大眾寧願選擇懷疑一切,在某位女星發布捐款網頁截圖時,無數網友將目光盯住地址欄裡,那個指向本地文件的地址,謾罵聲直到警方辟謠才告停止。

經曆了國際章的“詐捐門”等明星慈善風波後,人們更是習慣了向每一個不明朗的細枝末節質疑和發問,這不是壞事,但獨立思考、判斷和糾錯的能力更為重要。

在此之前,最迫切的是規範慈善活動,明星的善行才能透明化,並成為一件毫不稀奇的常事。

應該肯定的事,有社會責任感的明星不在少數,捐款理應是自覺自願的行為,製造輿論“逼捐”和“綁架”,隻能讓愛心受傷,捐款的那幾個數字也並不是慈善的全部。

對於慈善捐款明星藝人們的捐款的看法,有人捐款出手闊綽,就會顯出有的人出手太“小氣”了,人人往往對對於這個事情怎麼看待呢?

首先,隻要是公眾人物、不管是企業家、慈善家、還是明星,無論是一線的,還是十八線的,無論什麼職業,怎麼走紅的,隻要是公眾人物,有一定名氣並被熟知,那參加公益慈善活動,廣大群眾們整理的藝人“慈善紅黑榜”就一定不會漏掉。

每當有慈善活動,廣大群眾就會自發成為“正義使者”,用個人價值觀,在自認為客觀的角度,去深挖明星的捐款金額就給定義誰是真正的好人品,並去傳播這份好人品紅黑榜。

群眾們對自己這種做法也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可能群眾心底的潛台詞就是:我隻是普通的小人物而已,再說了,我所做隻是我的個人行為,我不過是好奇湊個熱鬨,順便看看誰捐多少,看看誰是真的出手闊綽又大方的德藝雙馨的好藝人,誰是小氣摳門的“偽君子”,甚至還認為這種個人行為在其他角度上來看,還能幫弱勢群體發聲,屬於正義的行為表現?

其實,大眾之間去探討一件事情很正常,而且慈善公益這類活動,本來就是做善舉的好事情,又不是壞事,能夠跟著觀念,從明星角度影響到大眾,這才是這種慈善晚會的根本目的才對,怎麼什麼時候就給變了味了?把公益慈善募捐行為活生生做成了一種攀比行為的競技場了?

還有一點最重要的,群眾了解事情,隻是在知道沒人捐款的金額後,就開始通過這個話題衍生相關攀比的話題,以捐款金額作為衡量一切的基礎為談資,一傳十、十傳百,也就導致那些沒主見跟風的人來盲目跟風,以訛傳訛:“原來他這個人是個摳門小氣的鐵公雞!賺這麼多錢,做點慈善都那摳門。”

事實跟真相在群眾眼裡不是最重要的,隻看那串數字就給彆人扣帽子、貼標簽、定人設,敲幾下鍵盤,不費吹灰之力就否定了彆人!

對於這種人,真想問問,如果真看捐款金額這串數字判斷人品跟道德,那幾位數是及格?幾位數是優秀?這個標準究竟是誰說了算呢?

作為老百姓當然有了解的權利,但不是了解片麵的信息後,就用這種方式貿然對一個人的道德跟人品的下定義,這豈不是太草率跟不負責嗎?

因為自己隻是個普通老百姓,覺得隻是日常談個人這麼簡單,從沒考慮過群眾的力量有多大,群眾們心態又可能是:靠這點小風還掀不起什麼大浪!

殊不知大家都這樣想的,就像一滴水他不算什麼,但大海不就是這一滴又一滴的水形成的嗎?

公眾人物雖然酬勞高,但那也是人家的能力所得,沒本事他賺不了這個錢,人家不偷、不搶、不犯法的勞動所得,說是辛苦錢都不過分吧,想用自己的收入做什麼,想捐多少、怎麼捐、總有人要用自己個人價值觀,去指指點點、評頭論足,還認為理所當然。

舉個例子,一個人有十萬塊收入,家裡開銷掉三萬,還剩七萬,這時候,這個人所在的行業組織一個業內公益慈善活動,那麼這個人會捐多少?

誰會希望彆人拿這個捐款金額定義子的人品嗎?

誰會覺得在這次自己的善舉行為能代表什麼,意味什麼嗎?

剩下七萬,捐兩萬,彆人說這個人工資發了十,萬彆以為我不知道,真摳門,才捐這麼點兒,那麼在有七萬的情況下,捐了六萬五,彆人就會都說這個人是大好人?就能轉變說這個人真是一個有愛心,又大方的大好人?如果真的是這樣,那不是借慈善的名義做拉攏人心、爭取好評的競技場了嗎?

公益慈善必然是好事,但不能捐錢多就是德藝雙馨的藝術家,捐錢少就是道德人品都欠佳的摳門鬼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