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百七十八章(2 / 2)

華誼兄弟在《一九四二》這部電影上投資了四個億,按照目前國內票房的分成比例,票房至少要達到十三億以上,華誼兄弟才能收回成本。

可現在電影已經上映了兩周,就連《盜夢空間》的票房成績都開始小幅度下滑,《一九四二》還能撐多久?

哪怕是還有外埠可以指望,但是這種題材的電影,能有多少海外片商青睞?

基本上可以斷定,《一九四二》賠錢那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王家哥倆兒說什麼了!?”

馮曉剛一怔,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搖了搖頭:“沒有,你彆瞎琢磨,我們多少年的交情了,再說了,就算是票房上收不回來,至少還能混一個好口碑!”

這一點倒是沒錯,彆看觀眾對《一九四二》不買賬,但是那些影評人,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卻非常高,在那些影評人的筆下,《一九四二》簡直堪稱史詩巨著。

可口碑好有個蛋用啊!?

王家哥倆兒難到還指望著聽彆人誇獎過日子,華誼兄弟就靠著好口碑來維持運營?

哪怕是真的嘴上沒說,但是心裡的芥蒂肯定是存在的。

馮曉剛和宋錚合作《天下無賊》,票房大賺,參演《老炮兒》,更是票房飄紅,結果給華誼兄弟拍的兩部電影,《夜宴》賠了票房,更丟了口碑,《一九四二》注定賠錢,就算是有好口碑,又有什麼用?

這種芥蒂存在了,以後馮曉剛在有拍新片的計劃,恐怕王家哥倆兒投資就沒那麼痛快了。

真的到了這種地步,驕傲的馮曉剛肯定受不了。

要知道,在以往,馮曉剛電影的投資,王家哥倆兒可是從來都不設上限的,當初馮曉剛拍《大腕兒》,投資一加再加。

宋錚當時拍《生死線》,後續資金為什麼遲遲不到位,就是因為要挪給馮曉剛的《大腕兒》,逼得宋錚沒辦法隻能拿著自己的房子做抵押借錢渡過難關。

可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馮曉剛接連兩部電影遭遇滑鐵盧,恐怕王家哥倆兒對他的信心也沒那麼足了。

就連外界,現在也開始有人說,馮曉剛不行了,拍出來的片子沒有市場了。

可真的是這樣嗎?

在宋錚看來,馮曉剛隻是不善於拍攝這種大場麵的電影,《夜宴》如此,《一九四二》也是如此,他擅長的是拍攝那些小人物的故事,搭配上他在電影當中揉入的特有京腔兒,京式調侃,塑造出具有馮曉剛個人特色的馮氏喜劇,這是他擅長的,現在連著兩部電影票房不佳,隻是因為他做了自己不擅長的事。

“錚子!你和我說說,《一九四二》這部電影到底怎麼樣?”

怎麼樣?

宋錚靠在沙發背上,看著馮曉剛,道:“你打算讓我說真話!?”

“廢話!當然是真話!”

宋錚點點頭,道:“故事好,背景選定沒問題,優點一大堆,那些影評人的話,也不完全是在吹捧,基本上還是很中肯的,但是,同樣的缺點也有,這是不可避免的,你沒辦法把這麼大的一個故事揉到兩個多小時的電影裡去,另外,這次華誼兄弟的宣發,集體腦殘了!”

電影還沒有上映,華誼兄弟的宣發就臭招頻頻,一會兒大打苦情牌,一會兒又嚷嚷著讓觀眾進電影院之前準備好手絹。

這TM算什麼?

當現在的觀眾都是小孩子嗎?

還是沒見過世麵啊?

電影上映之後,就因為上座率不如預期,就雇傭水軍刷分,結果被曝出了來之後,又翻臉不認人,說是有人故意抹黑。

至於是誰在抹黑,華誼兄弟方麵沒有明說,可隻要拋出這個話題,自然有人往宋錚的身上引,誰讓賀歲檔風頭最盛的就是《一九四二》和《盜夢空間》。

宋錚對此雖然惱火,卻也不想多摻和,更不想多說什麼,對於馮曉剛的這部《一九四二》電影,票房不佳,早在他的預料之中。

不是宋錚有“神機”,也不是宋錚會“妙算”,是因為,馮曉剛拍攝這類博大且需要人文關懷的電影,還真的差那麼一點點火候,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功夫”。

沒有拍攝這類電影的金鋼鑽,怎麼能攬這類電影的“瓷器”活?

這話怎麼說?

有道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既要追求理想的票房,就該繼續拍攝馮氏喜劇,就該拍攝《沒完沒了》,《天下無賊》,還有《手機》那樣幽默中見著小人物“善良”電影。

因為,拍攝這類電影,是馮曉剛的“絕活”,既能充分調動當代少有的明星,葛大爺的天才演技;又能擅長化用名滿天下,類王碩般的“燕京痞語”,讓廣大電影觀眾喝彩。

可惜的是,馮曉剛並不甘於早已取得的電影成就,一方麵選定內容沉重的題材, 劉震芸所著《溫故一九四二》,將主題擴大到“人”,要對民族頑強生命力的悲壯來一個謳歌;一方麵又請來兩大國際影帝,憑借《鋼琴師》榮獲奧斯卡影帝的阿德裡安?布勞迪,及曾憑《超級大玩家》獲得戛納影帝的蒂姆?羅賓斯加盟。甚至還沒在國內公映,就已經送往意大利,參加羅馬國際電影節。凡此種種動作,都已經說明,馮曉剛這一次是要照著國際有影響力的導演衝擊!

一方麵要理想的票房,卻丟棄自己的真功夫;一方麵要更大的聲名,卻選擇自身難以駕馭的題材內容,票房和口碑“落荒而逃”,就是它的結局。

這就叫:“扁擔沒紮,兩頭得砸!”

當然也不是說這部電影就真的一無是處,畢竟自上映以來,還是好評不斷,但從票房上來說,僅收五個多億,對比四個億的製作成本和三千多萬的宣傳費,虧本是肯定的,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叫好不叫座。

網上還有人分析《一九四二》的虧損,是因為馮曉剛在一個賀歲的季節裡,上映了一個不討喜的題材和過於嚴肅的主題,觀眾們到影院去看賀歲檔,自然不願意去看這麼悲傷的劇情,買悲情和眼淚。

可是對此,華誼兄弟方麵做出的應對,簡直可以用腦殘來形容,他們居然莫名其妙的掀開了罵戰,將電影票房不加,歸咎於當下的青年一代喪失了曆史感和厚重感,隻追求一些浮躁、簡單的劇情。甚至有人痛罵國人忘記曆史,忘記文化的,捎帶手的還把馮曉剛推到了風口浪尖上,讓他被動的加入這場罵戰。

宋錚不否認這些觀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僅僅把“叫好不叫座”的責任推給觀眾是不行的。

因為在相同的時間內,欣賞電影的觀眾都是同一群。好的導演會用他拍攝出的作品吸引住觀眾,讓觀眾走進影院去欣賞自己的作品。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反思的就應該是導演本人,光靠罵觀眾、罵國民性非但於事無補,反而令導演本人走向盲目的自大,這對他今後事業的發展無疑也是相當不利的。

花八年時間準備,又儘可能調動多年的積累,導演的電影《一九四二》,票房卻不合預期,它又一次告訴人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是不打折扣的生活哲理!

依宋錚之見,馮曉剛最應該做的就是將自己所擅長的東西進行到底,繼續拍攝讓人久久不能忘懷的喜劇電影,或稱類喜劇的電影,於投資商有利,於已有利,於觀眾也有利。,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