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第8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落下帷幕,可是伴隨著畢格羅和她的《拆彈部隊》登頂,隨之而來的爭議,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畢竟,這還是奧斯卡第一次將最佳導演的殊榮頒發給一個女性導演。
在男性主宰的好萊塢,甚至全球電影圈,凱瑟琳·畢格羅的名字毫無疑問意味著一枚“性彆炸彈”。隻是誰都不能確定,奧斯卡小金人的榮譽,“最佳導演獎首次頒給女性”的突破,是否意味著橫亙在片場、名利場、權力場的性彆炸彈被拆除了。
人們在談到凱瑟琳.畢格羅的時候,總離不開性彆,似乎她的性彆讓她所取得的成就被無限的放大了,但是彆忘了,她本身也有著一個精彩人生。
有“電影狂人”卡梅隆在奧斯卡這個擂台上戳著,作為女人的凱瑟琳·畢格羅的勝利確實惹眼。
她雖然氣質高雅、容貌端莊,但是,如果隻憑著她諸多作品裡的那股男人氣質來展開想象,完全可以出現一個畫麵——她在角鬥場裡以一個大背挎把“世界之王”卡梅隆撂倒。
畢格羅顯然是個電影界的狠角色,拍的是“猛片”,話音也陽剛:“拍男人的影片,我能乾得更牛!”
有這樣的勢頭,畢格羅讓奧斯卡換了“江山”,成為曆史上首位獲得最佳導演獎的女性導演。
這似乎是皆大歡喜的事情,而奧斯卡獎也借此“升華”了自己——敢於讓在全球製造票房旋風的商業巨片《阿凡達》掃興而歸,敢於直麵全球影迷如浪潮般的爭議,這顯示了何等的勇氣與堅守。
而對於畢格羅來說,這幾乎是一種“新生”,在第82屆奧斯卡之前,她被人冠以“卡梅隆前妻”之稱,而從此以後,凱瑟琳·畢格羅成了一位獨立人物,一部可以獨自成章的神話。
看過《拆彈部隊》的觀眾,就能體會到,凱瑟琳·畢格羅的鏡頭中流動的是男性荷爾蒙,她通過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以趨近真實的影像,冷靜、客觀地再現美軍拆彈部隊的日常形態,表達了一種對戰爭的反思。
而拆彈大兵的脆弱頭顱麵對非死即生的脅迫,神經已經被折磨到極致,他們時而狂熱、時而沉迷、時而清醒,在看似正義的光輝下,對戰爭產生了“毒.品”般的依賴,不可自拔,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來看,《拆彈部隊》都實在不像是女導演的作品。
當然,畢格羅也曾拍過一部女性題材電影,1990年,她拍攝了《霹靂藍天使》,講述男殺手如何引誘一位被停職,並接受調查的女警官。
雖然女人成為主角,但是畢格羅隻是把男人和女人的位置互換了一些,影片依然是“雄性十足”。
特立獨行的風格,也給她畢生畢生追求的電影藝術之路設置了許多障礙,與卡梅隆的導演之路基本順風順水不同,凱瑟琳·畢格羅一路走來要艱辛得多。
她並不是高產導演,而且她的電影也談不上賣座,幾部作品拍下來,《血屍夜》、《末世紀暴潮》、《魔鬼遊戲》等票房都平平,後來她拍了耗資1億美元的《K-19:寡婦製造者》,影片雖然口碑不錯,卻隻在全球收回了6500萬美元的票房。
有些影評人嘲諷說,她的電影作品可能在藝術成就上永遠無法和她的繪畫藝術相比。
2003年有本關於她的書問世,名字是《凱瑟琳·畢格羅的電影:好萊塢罪人》,認為她是好萊塢的另類,一個拍男導演題材的女人,打破了電影界的規則。
而畢格羅這次拍《拆彈部隊》也碰到過很多波折,她的影片幾乎都是站在好萊塢的體製之外,絕大部分電影雖然通過大的電影公司來發行,然而卻全部都是由獨立電影公司提供資金支持的。
因此,她在片商眼中算是“沒見過世麵的人”,投資人對她的電影興趣也不大,後來她找到一家法國電影公司來投拍《拆彈部隊》,預算僅有1100萬美元,最後還遲遲找不到發行商。
《拆彈部隊》上映後,儘管全球票房隻有1600萬美元,還不及《阿凡達》的27.5億美元票房的零頭,但在業內卻是大獲好評,拿獎無數,並最終在奧斯卡上完美收官。
如今站在奧斯卡頒獎典禮的最高處,畢格羅留給人們的也不是那種公式化的獲獎感言:“我並不因我是首位獲獎的女導演而驕傲,我更願意人們說我是電影人,但是如果我的成功能給女導演和年輕導演以激勵,那是我最為高興的事情,我想對他們說的是,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因為外界的乾擾而放棄自己的夢想。”,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