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看著看著,柳源的眉頭就糾結在了一起。
這資料裡麵寫著,長生來自西部偏遠的一個山村,他是他們村子裡麵一百年來的第一個舉人。
他的爹曾經是位秀才,可惜在他還不記事的時候就得了急病死了。
他娘年紀輕輕守了寡,帶著他日子過得很是艱苦。
都說窮山惡水出刁民,長生的爹能夠成為秀才,那顯然他們許家的家境還是不錯的。
為了圖謀他家的家財,村子裡麵的人聯合起來,欺負年幼的他還有他的娘。
他娘從小帶著他,受儘了村子裡人的刁難,日子過得很是淒苦。
他娘的娘家人一直讓他的娘改嫁,可他娘不願意。死活就是要為他爹守著。
日子過得淒苦,他的娘早早生了白發,性子也愈發的尖利。也是,在那樣的一個環境裡麵,他娘若不尖酸一點,他們母子二人就會被人生吞活剝了去。
生活的不如意,以及對自己兒子的期待,讓他的娘親對他愈發嚴厲。
他娘在他五歲的時候就給將他送去了私塾。
彆的孩子在玩的時候,他在學習,彆的孩子在田裡奔跑的時候,他在學習。
他不喜歡這樣的生活,枯燥無味,他吵著鬨著要出去玩,於是他娘便狠狠地抽了他一頓。
小小的一個人,因為無法克製兒童想要玩的天性,就硬生生被他的娘抽的幾乎沒了半條命。
傷好了以後,他再也沒有說要出去玩,每每起了那個念頭的時候,就會羨慕地看著窗外。
隻是因為這樣,他變得不太愛說話了。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家裡的錢越來越少,他娘的身體越來越不好。
他不想讀書,想要找一份工作養活他還有他的母親,可他的母親不讓,拚了命的阻攔。
甚至以自己的性命做威脅,說,他若是不再念書,她便一根繩子吊死在房梁上。
他妥協了,從此讀書愈發用功。
可哪怕他的娘用儘了全力想要將好的給他,他在書院裡麵永遠都是獨來獨往的那個,他永遠與彆的學子格格不入。
不過幸運的是,他讀書還算好,十六歲那年考中了秀才,隔年剛好鄉試,他又以吊車尾的成績考中了舉人。
那個時候,他總覺得自己的讀書算是到了一個儘頭。
他其實並不喜歡讀書,也沒有什麼偉大的抱負,更不想做什麼官。
他覺得考到了舉人好了,從此以後村子裡麵再也不會有人欺負他和他的娘了。
他將這一切告訴了他的娘,可他娘不願意,覺得他才十六歲就考上了舉人,簡直是文曲星下凡。
這樣的兒子,就應該要考中進士,做大官光宗耀祖。
他不樂意,於是他的娘再一次用自己的性命威脅他。
他無比痛苦,不明白他的娘為何要如此逼他。他不想建功立業,他隻想過著小富即安的日子。
為什麼這麼一點小小的心願都不能滿足他?
他怨恨他的娘親,甚至不惜以自殘的方式,想要逼他的娘妥協。
可最後,還是他妥協了,一個人背著行囊上了京。
可惜,三年前,他沒有考中進士。
他不想回老家,於是留了下來。
這一留就在京城又呆了三年。
可偏偏一年以前,他的娘死了。
長生的資料就到這裡了。
柳源簡直傻了眼,她看到了什麼,為什麼這份資料那麼像那第五位被害人的資料?
柳源懵圈了,她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東西。
怎麼會,怎麼會這樣?
懷疑的種子一旦種下,那很快就會生根發芽。
可是,為什麼長生殺人的理由是什麼呢?給孩子找一個好下家的理由又是什麼?
為什麼他以前不殺人?偏偏來了京城才殺人?為什麼之前不殺?偏要在京城過了個一年半載才殺?
或許,她要換一個思路。
以前,所有人都認為,那個寡婦殺人凶手很可能私底下與這幾位寡婦有感情糾葛。所以,查找的方向也是這個方麵。
可若是不是呢?
若是,犯人根本不是因為與被害人有感情糾葛,而是單純地覺得自己是在幫這些寡婦呢?
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長生這是覺得殺了她們是讓她們解脫,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會在每一個寡婦死後將她們安置地那麼安詳。
還有,或許,他覺得自己給那些個孩子找了好的去處,也是為了那些孩子好呢?
他為什麼會這樣?是不是因為,他從小受夠了那樣的苦,所以,這樣的一個解決方式就是最好的辦法?他認為他這樣做除了在幫助那些孩子,也是在幫助年幼的自己?
可是為什麼之前不動手,而是?
對了,資料上不是說他的娘死了麼?那會不會是因為他娘突如其來的死亡刺激了他?
越想就越覺得合理,隻是,柳源卻覺得周身都彌漫著一股陰冷。
她真的希望這些都隻是她的猜測,可冥冥之中,她卻覺得,自己已經察覺到了真相,隻是還有一些問題,需要她去查證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