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第114章 各種事(1 / 2)

國家製造 千萌 6135 字 9個月前

一秒記住【千千】.,為您。

因為全國機器人大賽最高有高考20分的加分項,除季椽和宋冀寧兩名高二學生外,學校其他參賽者仍舊選擇的是高三學生。

這些人的特點是理科都不錯,但偏科嚴重,很需要從其他地方加分。去年比賽時,那些參賽的高三學生就因為多了二十分的加分項考上大學,這次學校仍舊如法炮製。

說起來這些人感覺像在蹭季椽和宋冀寧兩人的成績,沒有他倆光憑其他人絕對沒把握拿冠軍,好在兩人並不介意這些。

今年的參賽學校比去年更多,電視台的宣傳讓更多人了解“機器人大賽”是什麼,也確實達到了普及的目的。光參賽學校就是去年的四倍以上,連來觀賽的家長都能說出個一二三四五來。

去年的全國總決賽隻有52所學校,今年更為嚴格,一減再減,最終仍有156所學校入圍。

按照每校10人的參賽人數,居然有一千多人。不可能真的讓一千五百多人前往a市參加總決賽,於是舉辦方中科協讓每個省份再次舉辦了一次“地區總決賽”,隻有冠軍隊伍才允許參加全國總決賽。

這是很多省市第一次參與全國大型比賽,因此極為重視,地方電視台也爭相報道,起到了廣大的宣傳科普作用,連路邊蹬三輪的大爺都知道“機器人”是什麼了。

中科協簡直驚喜,要知道其實國內早在機器人大賽前就舉辦過另一項科技賽事,名為“全國青少年發明創造比賽和科學討論會”,當時還光榮的得到過最高領導的題詞: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科學的希望!

然而這項活動並沒有得到太大的宣傳和普及,連續舉辦幾年,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和“作文比賽”“數學比賽”沒什麼區彆,也沒出現超出教科書水平的技術,讓中科協對自己舉辦賽事的能力感到沮喪。

“都是科技賽事,怎麼差那麼多呢?”一名中科協辦事員不解的問。

“因為水平不一樣吧!”另一人道,突然又疑惑:“真奇怪,都是一樣的課本,為什麼機器人技術會發展得那麼厲害,都超過國外水平了,其他技術卻還保持在原有水平?”

時間過去太久,已經很少有人能想起曾經有一所不起眼的中學科學小組,初次發表了一篇智能機器人的學習論文。也很少有人記得有一群學生製造的機器人讓扶桑啞口無言。然而這些靜靜結下的種子已經慢慢開出了花朵,在各方的努力下,機器人對於這個國家的平民和學生而言,不再是高高在上無法理解的技術,而是所有人都熱衷參與的賽事。

季椽和宋冀寧所在的普白一高身為去年冠軍,自然倍受矚目,不明白的專盯著一高的高三學生,明白的專盯著那兩個看著像候補的二年級學生。

“奇怪,聽說一高是去年冠軍,現在地質隊用的蛇型機器人就是一高在比賽中發明的,但我看著一般啊?”一名從大學請來的裁判坐在高台上看比賽,同時疑惑地問辦事員。

“您得看旁邊那兩個學生。”

“哪兩個?”

“最大個和最小個那倆。”

裁判:“……這比喻真形象。”

一高有兩個不怎麼出場的學生,一個身形特彆高大,比現場的中學生都高都壯,看著像體育生,專門找來做苦力的。另一名學生略瘦弱,整整齊齊的好學生模板,像是特意被帶來參觀學習的。

裁判之前就注意到他們,也發現很多學生愛圍著他們轉,電視台和記者也喜歡圍著他們拍,他還以為是這倆學生長得好看,媒體在找形象擔當呢!

“那我怎麼沒見他們上過賽場?”

“因為太欺負人了。”

“啊?”

“你如果看過去年的總決賽就會明白,他們上場就太打擊其他學生了,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季椽和宋冀寧不參加地區總決賽並非自負,隻是不想讓其他同學太理所當然,覺得他們就該為彆人掙這20分。好在學長們都很淳樸,發現季椽兩人不參與比賽後,除了有些緊張外,沒出現“你為什麼不幫我拿冠軍”這種白癡。

季椽和宋冀寧承擔了指導學生的責任,連物理老師都聽他們的,在整個參賽小隊同心努力之下,一高毫不意外地拿到了全國總決賽的名額。

不過以“前冠軍”的名聲而言,他們的表現確實不夠精彩。好在曾經的參賽小隊都知道真正的主力是誰,離開賽場前紛紛向兩人打招呼:“宋冀寧,季椽,決賽見。”

季椽:“啊?”

宋冀寧趕緊:“劉振興,決賽見!彭國東,決賽見!”

隨後悄聲告訴季椽:“這是北高的,那是南高的。”

季椽:“哦……?”

這就是兩人性格上最大的不同。宋冀寧向來好友遍地,他能記住所有曾經交談過的人,不管三教九流,各行各業他都能與對方相交莫逆。因此當有需要時,他總能找到一堆幫手。

而季椽向來不擅長、不主動交友,除了實驗室認識的朋友,他很少能從其他方麵結交到朋友。因此彆人找軟柿子的時候,最容易找上他這種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