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在良江水注入千石山附近做大壩則也是為了再次把江水分流,道理和小島的作用一樣,隻要她們控製這大壩的高度便能再次控製進入千石山開口的水量,當江水超過良江支流能承載的範圍,它便又會溢出流回江西去,而且江東這邊要的同樣還是上層水,再一次起到了去除泥沙作用。
可以說建造這江中小島和這大壩,日後便能控製流向江東的水量和泥沙,使得江東這邊的河床不堵塞,良江支的水量也不會超出它的承受範圍造成洪水。
至於江西那邊有了江東這邊的分流,它過去的洪水災害也會極大的減少,避免它周圍和下遊的土地再被水浸。
而從開鑿千石山,到開鑿良江支流的河床,再到建造江中小島和大壩,這一係列的舉措說來容易,實施起來卻遠沒有那般簡單。
單是控製這幾個工程的各自進度,不要讓它們之間衝突了便是一門學問,更彆說要怎麼設計良江支流的走向,千石山的口子要怎麼開,大壩做多高等等,這些都是學問。
所以這些日子以來沈見晚幾乎是早出晚歸,每天帶著工部的官員奔走在江東和江西之間,為工程的建造作者無數測量和探查的工作。
值得一說的是,因為鄭濟民給沈軒來信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而這個觀點也得到了沈見晚的大力讚成,所以現在沈軒和沈棟兄弟倆都來了看沈見晚她們建造這個水利工程。
然後沈見晚非常驚喜的發現靦腆的沈棟對這治水竟然極有天賦,用無敵天尊穿越前的那個科技世界的人的說法就是沈棟他是一個學土木工程的天才。
於是,見此沈見晚不由在主持這水利工程的同時也時時把沈棟帶在身邊,毫無保留的教導他所有關於水利方麵的知識。
而看到沈棟跟著沈見晚學習水利,就是沈軒這個天子師弟也在一旁學習,許多有識之士都動心了,於是接連的竟來了不少權貴子弟也來跟著沈見晚一塊兒學治水。
就這樣沈見晚在建造這個水利工程的同時,還帶起了“班”,每天都有許許多多的人跟在她身邊學習水利知識。
而讓人佩服的是對此沈見晚不僅沒有驅趕,還毫不吝嗇對跟隨的人講解她這麼做其中的水利知識,隻要不影響工程的進度都極力指導想學習的人。
用她的話說就是治水一直都大和朝農業的重心,國家需要無數的這方麵的人才,天下需要治水的大小地方如此的多,她一人之力再厲害也有限,窮儘進一生也不可能走遍所有地方,所以很樂意感興趣的人才都來學習。
而這番話到了宣平帝耳邊便得到了大力的誇獎,並鼓勵年輕才俊感興趣的都去學學治水,還到女子也可以一同前去學習,因為沈見晚便也是女子。
甚至宣平帝還遣人又給沈見晚送了一堆的賞賜,說這是他給沈見晚的教導大和的人才學習水利的束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