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喃喃自語,背著手來回踱步著。
這個道理,他並不是不懂,但問題是,在朱元璋給大明規劃的藍圖裡,大明就是要建成一個大農村社會,朱元璋的願景就是所謂的“古者聖王在上,田裡相距,雞犬相聞,人至老死不相往來,蓋自足也”。
也就是說,越是小農經濟,越是自給自足,就越符合朱元璋的設想,為此,他甚至下令把影響農業用水、利於發展手工業的水力大紡車都給拆毀了。
朱元璋蠢嗎?他當然不蠢,之所以這樣做,之所以要致力於建立大農村社會是有原因的。
其一是出身農民的“朱重八”深知對於所有經曆過元末戰亂的人來說,平平安安能吃飽肚子就是最大的福分,其他都排在後麵,再加上戰爭摧毀了社會經濟秩序,他隻有重視農業,以農業為第一優先級,才能讓大明帝國這個農業國在短短十幾年內重新恢複秩序,並且走向繁榮,因為農業能產出糧食,糧食會帶來穩定,而手工業產出再多的布匹也不能用來當飯吃。
其二是對於以皇帝身份統禦天下的“朱元璋”來說,他需要的是一個低風險且穩定的統治秩序,低風險就意味著需要少嘗試新事物,因為大明立國的家底子不算厚,折騰不起,所以,朱元璋選擇了能夠借鑒曆史經驗的宋朝,也就是君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思路。
<div class="tentadv">
在這個思路下,君王不需要直接麵對農民,其實形成了君王-士大夫-農民這種上尖下厚的穩定金字塔結構,而士大夫-農民這個逐漸收腰的環節,是跟登山一樣,可以進行階層跨越和流動的,也就是通過科舉製,農家子也可以晉升到士大夫階層,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是這個道理了,而在大明,這些人不叫士大夫,通常被叫做士紳。
這種模式的好處顯而易見,通過農民和士紳之間的內卷,皇帝可以穩坐皇位,高高在上地俯瞰他們,而不會被威脅,但同樣也有弊端,那就是在這種統治秩序裡,由於士紳都是從農民晉升而來的,而且士紳本身就是地主,掌握著土地生產資料,並且擁有大量的佃農,所以也就在實際上控製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