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哥,這兩台樣機都是手焊的主板,因為印刷板是反複改的,好幾處都重修了。顯示器輸入輸出線也是手焊的,沒做成一體機。
不過這不影響投產,至少原理上是絕對跑通的。按照這個圖紙,去韓總那邊絕對可以生產出來。”
西湖電子廠附近的某個廢棄倉庫裡,顧驁在馬風的引領下,根楊自豪、魯運達一起鼓搗試玩了一下樣機。
名義上是黑白、實則略泛黃綠色澤的顯示器上,一個簡單的嘴形圓球,在搖杆上下左右的控製下,靈敏地將一個個隻有3*3十字像素點表示的豆子吃掉。
還有一些長著兩隻牛角、儘量抽象成維京頭盔的怪物,從各條道路拚命圍堵吃豆的大嘴。
如果操縱嘴的玩家最後可以確保在被怪物追上前,踏遍迷宮地圖上每一個位置、把所有豆點都吃完,就能順利進入下一關。否則就等著再丟50日元吧。
另外,打到後續關卡時,隨著敵人的增多、難度的加大,迷宮的豆子路徑上,偶爾也會刷出“高能豆”。
一旦吃豆嘴吃下高能豆後,全身都會變大和閃爍,類似於後來超級瑪麗中的“無敵狀態”,這時就能反殺小怪獸而不是一味逃跑。
這種設計為單純的吃豆加入了更多策略和變化元素,到後期管卡可以名正言順設計得更難、不用無敵狀態反殺幾個敵人就注定過不了。
如此一來,玩家死了之後才會更加心服口服,不再責怪遊戲設計方,而是增加其惋惜情緒,覺得“要是當時開無敵的時機更好,說不定就贏了”。
街機要想火,說到底就是要儘量增加玩家輸掉後惋惜的程度、而儘量降低玩家放棄治療的比例。
就好像吃雞這種遊戲,被打死了後玩家隻會馬上忿忿不平地開下一局,覺得自己死得很可惜、是運氣不好被老陰嗶製裁了。而不會像傳統打槍遊戲那樣想砸鍵盤、覺得自己是技不如人,放棄。
任何大火的遊戲,核心就是降低硬實力挫敗感、提升“要是如何如何就能贏”的惋惜錯覺。
顧驁這種深諳後世娛樂產品心理學的家夥,做出來的東西當然比曆史同期南夢宮的原始版本要更誘人,簡直就是一個“多巴胺實驗室”,把熱血玩家當成小白鼠玩弄。
同時,因為顧驁版的“吃豆人”,在設計之初就加入了記憶電池和分數排行榜,所以顧驁順勢就鼓搗出了“投幣續命”的設計,讓玩家可以在後麵的管卡選擇10秒內再接一個幣、從目前進度繼續往下打。
這一圈錢的毒招本來要到80年代後期的街機上才會出現,而曆史同期街機連記錄電池和寫入式寄存器都沒裝,自然不可能這麼高。
最後無非是把排行榜分成兩個:無續命分數排行榜,和有續命總分榜。同時那個有續命的榜單上要同時顯示分數和續命次數,並且將續命上限設為5次。
也就是說你丟了300日元後,再死的話就直接強製從頭再來,想續都不給續。
這又是一種心理戰,可以營造出稀缺性,讓玩家覺得續錢就是賺到,買得越多賺得越多。花了更少的錢、卻看到了更高更難的關卡。
殊不知你直接在高難度關卡重生一次,你就能死得更快,讓街機廳老板省去讓你重玩低難度關卡的時間。
至於“炸彈人”這個遊戲的設計優化,顧驁也沒什麼好多提的,大致上的審視考慮都跟“吃豆人”差不多。
唯一的變化,是在“炸彈人”裡設置了雙打模式,算是吧這款遊戲打造成了第一款可以對戰競技的街機遊戲。
以80年代最初的機體性能,想做格鬥類對打遊戲是不可能的,畫麵表現效果太差了。曆史上“街頭霸王”之所以要到87年才出現、snk的“侍魂”更是要90前後,就是被畫麵表現力所限。
而這就注定了8088的cpu是絕對帶不動的,至少要到1985年英特爾80386級彆cpu的街機才行。
(1982年英特爾還推出了80286,當時英特爾平均是3年推出一個代差的cpu,然後中間隔1年半推出一個改進版(就理解成蘋果手機推出個加s、擴容一倍的版本)。比如8086和80286就隔3年,但中間有個8088。286後一年半也有80287,然後再過一年半才到386,嚴格執行“摩爾定律”。)
如果是用目前的機器做對射類的遊戲,畫麵雖然勉強撐得住,但玩法上就太粗糙了,沒什麼策略性和操作空間,同樣火不了。
這時候,炸彈人就可以在畫麵表現力和競技性間找到完美的平衡——這玩意兒的競技模式,跟後世21世紀初玩家在qq遊戲大廳裡玩qq糖是差不多的,對戰模式隻要允許一次布好幾顆炸彈,完全可以用計策把敵人困住炸死。
同時,這些設定又不會增加機器的性能實現難度,完全隻是算法層麵優化一下就能實現的。
……
“顧哥,你真是乾什麼都厲害,又被你炸死了。”
馬風第五次被顧驁的炸彈人炸死後,服氣地丟下搖杆,認賭服輸。
雖然顯示器與裸露主板之間還拖著長長的手焊電線,也依然不能阻擋競技效果的魅力。
馬風是已經暢玩過三款街機遊戲、也玩過太東電器“太空侵略者”的,如今屬於圈內見多識廣的老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