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不要宣傳本書(1 / 2)

重回80當大佬 浙東匹夫 6352 字 7個月前

顧驁這還是第一次孤身一人來到好萊塢,從機場出來的時候,難免覺得有些寂寥。

來美國一個多月了,一直被監視的大手推著走,終於有空料理自己的利益。

不過,幸好他在來之前,就電話預約了地產經紀人,還讓卡梅隆從劇組裡挑個管財務的監製人員,幫他跑腿,買了彆墅和車子。

所以顧驁在加州落地就有家的感覺,稍稍彌補了一些溫馨。

加州的房子比紐約華生頓便宜多了,顧驁也不介意洛杉磯遠郊交通不便,一百多萬美元弄個兩英畝的莊園式彆墅都沒問題。

對於身價近億的大土豪而言,事業到哪裡,房子就買到哪裡,那不都是應該的麼。

而且因為美國的物業稅法律是各州規定的,屬於地方稅而非聯邦稅,所以在加州這邊持有房子成本也比紐約華生頓低很多。

尤其是對莊園的占地,隻要郊區不蓋房子的綠地,按加州法律都按農田持有成本算,兩英畝每年才幾百美元稅,所以這裡的郊區彆墅都有大片大片鳥語花香的奢侈花園。

當然綜合稅負最爽的還是西北的華生頓州和俄勒岡,因此有人戲稱西雅圖是“世界首富之城”——無論後世首富位置是否從比爾蓋茨手上轉到傑夫貝索斯手上,首富都是西雅圖人,這點改變不了。

美國有7個州不收企業所得稅,有11個州不收個人所得稅,而華生頓州是唯一同時交叉兼具這兩個免稅的,因此大富豪們特彆喜歡去那兒(聯邦的所得稅還是要交的,隻是州稅不交了)

同時,華生頓州南邊相鄰的俄勒岡州,是美國極少數幾個沒有消費稅的州。因此有一個段子經常在美國頂級有錢人圈子裡流傳——做人就應該在華生頓州和俄勒岡州的界河哥倫比亞河河畔買一座彆墅,然後籍貫注冊在華生頓州,要花錢消費就去河對岸紙醉金迷。

甚至可以說,兩州界河上的城市波特蘭——也就是nba球隊“波特蘭開拓者隊”的那個波特蘭,就是因為這種需求而誕生的。那是一座避稅者開拓出來的城市,一座因為法律套利空間而開拓出來的城市,錢,才是人類開拓的最本源動力。

扯得稍微有點遠,且回到顧驁的加州生活上來。

他到洛杉磯後,第一個在彆墅裡接見的人,就是卡梅隆。他很客氣地把卡導讓進自家花園,親手給對方倒上熱咖啡,聽他述職。

從12月初開機以來,到現在整整拍了三個月。而顧驁因為工作的關係,從頭到尾什麼細節都沒過問,甚至連選角過程都沒問、供應商怎麼挑也不知道。

而據說卡梅隆這廝已經快把顧驁給的500萬美元花光了!所以對方也很不好意思,知道顧驁來了就準備乖乖受訓。

這尼瑪後期特效還一點都沒做呢!一部科幻片,沒有視效音效算個屁啊!

雖然,曆史同期《終結者》最後拍完,累計總成本超支到650萬美元,500萬確實不太夠拍。

但按現在這個花錢速度,顧驁估計就算全程盯著,沒個800萬總價也是沒法上映的。

看到賬單的時候,顧驁有點慶幸:幸虧自己當初沒按照對曆史的先知先覺,知道這片子花了650萬就真的把650萬都許給卡梅隆。不然現在缺口恐怕更大。

不過稍微仔細看了一下賬目後,卡梅隆的每一樣耗材報價、演員片酬等單項開支,都還在顧驁通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行情範圍之內。

之所以超支,是這個導演職業病發作,稍微一點鏡頭感不滿意就ng,以至於膠片剪映量可能超過30倍,各種消耗自然大了。(也就是卡梅隆著名的“拍出半小時膠片隻剪出一分鐘正片”)

“詹姆斯,我希望你認清自己的定位:你是一個隻拍到第二部電影的新人,而且你的第一部電影已經票房撲街了、你所謂的追求自行剪輯表達,也有點失敗。我希望你能因此多尊重一點投資人的意見。”

顧驁忍不住說重話敲打。

他提到的黑曆史,當然是幾個月前,卡梅隆導演的《食人魚》劇本,上映後成績非常不好,而且也讓卡梅隆意識到了新人導演是多麼的難混,表達空間有多麼的小。

其實這一切,也算是在顧驁的算計當中,所以當初他才寧可拖後一個多月的《終結者》開機時間,讓卡梅隆放心大膽去接《食人魚》。

因為沒有撲街來挫傷這廝的文青病的話,萬一卡梅隆來《終結者》上宣泄文青病,顧驁就欲哭無淚了。

麵對顧驁的質疑,卡梅隆搓著手解釋:

“顧,我可以按你的的要求刪減一些對商業推廣沒好處的劇情,但表現力的精益求精是不能放鬆的,在這點上我們有共同利益!你要相信我!另外,你也說過,你是反對人機互動領域自動化的,你想表達這種哲學傾向,那我加點戲沒錯啊!”

顧驁聽了這樣的辯解,其實內心已經挺滿意了。

也多虧了卡梅隆才剛吃過虧,而且資曆淺,所以如今還比較好說話。要是擱幾年後翅膀硬了,估計能把投資人懟出心臟病來。

但這也證明了,人的脾氣都是跟經曆、成績成正比的。不能跟某些娛樂上那樣,覺得牛人天生就脾氣臭到不可理喻——你還沒成績呢,被投資人抓住痛腳了,不服軟還想再有機會出頭?

而且顧驁給的意見,也都是想把片子往曆史上原本的《終結者》上引,隻是去掉卡梅隆因為經曆的苦頭還不夠多、而還沒磨掉的那部分文青病。

對於卡梅隆想加的反對自動化的哲學戲,顧驁其實是認同的——他拍電影的本來目的,就是引導美國輿論對這個點的注意力,壓榨工業自動化企業在美國的生存空間,逼迫產業轉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