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驁為什麼要惡意收購德州儀器的主要股權?他收購了德州儀器之後打算怎麼做?
這個問題外行人或許一時想不明白。
這就需要先稍微分析一下德州儀器如今的業務、行業地位,以及弄虛作假的操作空間。
首先,德州儀器的定位,是介於英特爾和摩托羅拉之間的,主營各種電子芯片。尤其是1982年該公司首次發明了dsp芯片,也就是“數字信號處理”芯片。
學過電氣/電子類專業,上過模電/數電課程的工科男,應該都知道,dsp芯片開創了人類對傳感器使用的一個新時代,讓傳統采集到的模擬傳感信號可以數字化並處理,為電子設備“感知”外部輸入源提供了極大的拓展。
打個不太準確的比方,在沒有dsp技術之前,計算機處理的數據,都是要靠人類去輸入的,很少靠傳感器直接自動采集並轉換數字信號,所以很多自動控製功能也就無法實現。
這個比喻並不精確,但一言以蔽之,德州儀器如今在消費電子芯片、傳感器領域,是絕對有全球前三甲的競爭力的。
連摩托羅拉公司搞第一代手機,也不是所有技術和芯片都由自己研發,也是用了德州儀器授權的很多專利、采購了德州儀器不少芯片和傳感器的。
但是,如果人家經營得很好,顧驁想隨隨便便跑上門去收購,那無疑是瞎折騰。
顧驁這種老陰嗶之所以盯上對方,肯定是對方有短板和漏洞在。
德州儀器如今的經營,也確實有個挺大的弊端和分歧。
那就是,德儀在半導體和cpu領域的發展思路、決心和眼光都不太好,對半導體的投入還主要停留在內存領域的競爭。而對於cpu研發、半導體工藝,都不重視。
相比之下,同時代英特爾的傳奇ceo安迪.格魯夫,則是以極大的魄力,把英特爾的全部力量all-in了進去,最終在數年之後、隨著進入90年代,徹底擠掉了德州儀器的機會。
安迪.格魯夫在這個事件中,還留下了一個膾炙人口的魄力典故:在決定all-in之前,他去了自己搭檔的辦公室,問:如果股東會今天炒掉了我們,換一批新人來當ceo,你覺得新人會怎麼乾?
他的搭檔想了想後回答:新人會放棄內存業務,all-in到cpu和半導體工藝上。
安迪.格魯夫:既然我們被乾掉後,繼任者也會這麼改,為什麼我們不現在就乾,自己革自己的命。
可惜安迪.格魯夫這種人,一個時代不會有好幾個。德州儀器沒能有這樣魄力的總裁,所以他們後來在這個方麵競爭失敗了,才導致它“20多年股價市值才漲了10倍”。因為它隻是資格老,但未來的發展遠不如英特爾。
當然,此刻的德州儀器內部,有遠見、覺得應該all-in半導體工藝的人,那也是有的,他就是後來的台積電之父張仲謀。
張仲謀如今是德州儀器的常務副總裁,但很可惜的是,他的頂頭上司、德儀的ceo夏柏覺得all-in風險太大、而且半導體工藝占用研發資金過多,不如穩妥一點在傳感器和消費電子、數字信號處理方麵多挖一點市場。
曆史上,張仲謀就是因為這一點理念上的分歧,於1985年底憤然辭去了德儀的副總裁職務,回到灣灣創辦了台積電。30年後,白手起家的台積電,市值反而是德州儀器的兩倍多了。
當然,顧驁並不知道關於張仲謀個人的曆史信息細節。
但顧驁已經看到了德州儀器內部的分歧、以及其短見。
顧驁覺得,眼前的德儀,完全就是一個兩年前雅達利的翻版——
以ceo夏柏為代表的業務部門,希望公司的研發走得更加穩妥、儘量少花錢、少搞前途不明朗的豪賭。就在消費電子芯片和傳感器方麵小打小鬨修修補補地研發一下,就夠了。
最好是每一筆研發投入,一年半載就能看出新款型號推出、能馬上賣錢賺取利潤、讓公司的財務報表更好看。
以張仲謀為代表的狂熱技術宅們,希望豪賭一場5~7年後才能看出長遠競爭力的項目,把公司眼下的利潤和融資源源不斷砸進去,但他們得不到充分支持,隻能有限地“浪費”一點公司的經費,最終最多隻能做出一個四不像。
這種時候,顧驁其實都不用借助黑石基金的殼子持股到70%,哪怕他隻持股30%,也夠在德州儀器的決策中造成決定性的影響了。
因為夏柏為代表的短視派,本來就想這麼乾的。再加30%籌碼,反對派早就連半點浪花都掀不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