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肯地說,後世的互聯網上,尤其是黃易雲音樂上,對中島美雪的作曲能力吹捧有點用力過猛。
顧驁也承認,壟斷此女原曲的翻唱、編曲權會有非常重大的商業價值——否則他也不會果斷趁著對方溢價還不值錢的萌芽期,就砸一億日元先買斷。
不過,“中島美雪一人養活半個香江樂壇”,還是有點誇張了。
曆史上,香江娛樂圈那些翻唱過程中作詞、重新編曲的創作者,貢獻並不比原曲作者小。
有相當一部分中島美雪被翻唱,日語原作也並不是很紅,但翻了之後在華語樂壇翻紅了——這主要得益於日語歌的歌詞確實絮絮叨叨碎碎念,不容易唱出意境。
關於日語歌歌詞爛的問題,後世矮大緊為代表的國內音樂人也是抨擊過多次了。
包括他做脫口秀《曉說》做到最後,請了次日係導演岩井俊二來訪談,也問起對日語歌歌詞素質的短板。
岩井俊二當時說了一個生活中的感悟:有一次,他被同事問到“你不是很喜歡xxx的那首歌yyy麼?那麼,歌詞裡發生的故事,你生活中遇到過麼?”
但他第一反應居然無法回答,下意識緩緩哼唱了的那首歌,仔細複讀一遍那兩句歌詞,才反應過來歌詞裡說的是啥。
也就是說,相當一部分曰本人在聽歌時,腦子裡是不過歌詞的意思的。日語音節效率太低、太碎煩了,隻能哼哈二將那樣無腦哼。
具體到此時此刻、今晚顧驁選了李科勤填詞、周惠敏翻唱的中島美雪原曲《最愛》,也是這種情況。真去看日語的原歌詞,不但三句唱腔才能湊夠一句話,而且非常單薄、沒有意境。
(當然曲子肯定是好的。編曲,個人覺得不如港台重編,但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日語歌詞的節奏拖累了所配的鼓點。日語唱激情快歌是可以的,但是日語抒情慢歌的歌詞真是折磨人。)
這一次,如果是換個前世對互聯網利弊見解不夠深邃的小白、穿越過來生硬地當文抄公,那當然有極大的概率看不透這裡麵的本真玄機,被後世黃易雲上的評論眾煙霧彈乾擾而押錯寶,從而抄不得法、有一定概率撲街。
可顧驁是什麼人?他前世就是阿狸係摸爬滾打幾年的圈內人,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他完全知道,如何避開那些浮華的吹噓,直擊事物本源,所以他包裝和捧周惠敏,自然成功率大得多。
顧驁深知,後世的互聯網,雖然讓人檢索信息方便了很多,但也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信息繭房效應”這一弊端。
什麼是“信息繭房”呢?就是指“在非互聯網時代,曾經不得不與主流價值社會社交、適應主流社會的極端孤僻小眾的癖好者,到了網絡上,都能輕鬆找到自己共同愛好、觀點的同類”。
這事兒不能說完全不好,畢竟小眾價值也是應該被尊重的,個性多樣性也是有益的。
但其導致的“隻要你夠宅,你就無需再適應主流社會,也不在乎與社會脫節”,同樣需要被重視。
舉個簡單的例子,度娘上有兩千萬個貼吧,無論多小眾的嗜好詞,或者多冷僻的撲街藝人、遊戲,你度一下都能找到這個吧。
而且進了吧裡看到的全是說這個藝人/嗜好/遊戲好話的愛好者。給你一種“這玩意兒果然是被大家喜愛的”的錯覺。
比度娘貼吧更嚴重的,就是雲音樂了。
你點進任何一首小眾到沒人聽的歌,裡麵的評論都是點讚溢美(畢竟不喜歡聽的人也找不到這裡),甚至於上升到檔同伐異的高度——
你可以在a小鮮肉的雲歌曲評論裡看到“我們家xxx和那些妖豔的小鮮肉不一樣”;也可以在b小鮮肉的圈子裡看到同樣的評論。到最後誰才是那個“一般的、被公眾唾棄的小鮮肉”,似乎就無解了,誰也不會認領,隻看到具體小鮮肉的粉絲罵一般小鮮肉。(在具體某一本網文的貼吧裡,也可以看到某本具體小白文的粉絲罵一般小白文,最後似乎世界上就沒有一般小白文了,沒人認領。)
當然了,正如很多攻擊性擴張的社會範式,都是靠把人群簡單劃分為“我們和他們”,並且製造矛盾,從而提升人群內部的凝聚力和信仰擴散力。比如異端歧視、種族歧視、地域歧視……雲音樂以之反抗社交裹挾,抗擊社交巨頭的市場蠶食,這本身是沒有問題的,還給了小眾者自由的避風港,這是好事。它也沒彆的辦法可以殺出一條血路來了。
但作為小眾,時時刻刻需要警惕的就是“我知道我始終是個小眾”,而不會因為在繭房裡待久了,產生幻覺了,飄了,誤以為“我已經是主流”。
互聯網繭房的正確打開方式,就是享受自己的同好者、並始終保持清醒、不飄、知道自己還是小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