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婷:“沒有,前年開始,我就逐步單獨拉一條生產線,專產漢樂彩電了。那個目前隻能算副業,反正國內錢好賺,86年那波,通脹漲價,市麵上什麼電視機都搶光了,後麵好一點,物資沒那麼緊張,但還是有得賺。”
顧驁:“那就好,聽我一句,未來電視機行業過剩是難免的,國內的物資短缺狀態,沒幾年可以撐了,最多三四年,國家就要喊轉粗放型經濟發展向集約型經濟發展轉型了,結構性產能過剩肯定會激化的。
電視機這個東西,技術含量太低,死抱著不放的都得死。與其現在還讓其他想做電視機的新單位、盲目上馬擴產產線,還不如把漢樂電子的舊產線賣給那些想擴產的廠子,那也算是少花外彙積點陰德了。”
國內電視機廠遍地開花粗放上馬,最激烈的是在1985和86兩年,幾乎是到了每個省都有新廠子投入生產,都覺得國內高端電子消費品太匱乏,造多少都賣得出去。
當然了,因為那時候全國的電視機保有量還不滿兩千萬台,畢竟還有幾億台的市場可以圈。
所以哪怕經過這一波發展後,86年時一年的全國電視機年產量就達到了好幾千萬,還是大多數賣出去了。
這還得感謝中國太大,市場太大。
兩三億台的剛需市場,總要六七年才消化得完。到了92/93左右,國內幾乎絕大多數城市家庭,和相當一部分非貧困地區的農村家庭,都有電視機了,紅海價格戰的慘烈才漸漸顯現。
後來一直殺到90年代末,才算是淘汰掉了80%的殭屍電視機廠,從幾乎每省都有,變得隻剩下川魯粵等五六個省的大牌。
現在漢樂電子要是賣掉產線的話,那也相當於讓其他還盲目想進場的某家地方拍腦門型企業,少花點外彙再去外國進口產線,所以算是變相節約了資源。
能讓全中國的電視機產能擴張,少擴那麼每年幾百萬台,也是好事兒。
隻可惜,韓婷很是捨不得:“你說的道理我懂,目前我算過,一年全國三四千萬台產能都不止了,去年前年新建的廠,要是將來都全速生產,破五千萬年產量是很輕鬆的。但是,按照中國的經濟增長、人民收入增長,還沒買電視機卻買得起的家庭,起碼還能讓這個市場撐好幾年。
如果我手頭的是其他新廠子,果斷停止擴張也就罷了。可漢樂電子是從1981年開始就開啟了牌子的,當時國內競爭多少?市場多空白?品牌影響力也是重要的無形資產。就算將來紅海慘烈競爭,漢樂電子那麼老的招牌,那麼好的口碑,浪費了不可惜嗎?要優化,也該從那些沒牌子的小廠開始優化,國家宏觀調控阻止它們再進場啊。”
韓婷說的,也是道理,尤其是國內92年之前還沒提市場經濟是主流,所以韓婷這樣的老式思維,即使接觸了足夠多的外部世界,依然覺得國內的問題可以靠調控來優化資源配置、減少浪費。
顧驁也知道,這一點美好理想本身,並沒有錯。
他歎了口氣,換了個角度勸說:“那你可以把產線轉讓和品牌使用權分開嘛,比如,產線轉給現在要擴產的地方新廠,而在電視機領域使用漢樂品牌的權益,授權給本地有實力的同行,比如我覺得創維就不錯。
電視機的門檻太低了,而未來液晶和其他半導體顯示技術的門檻要高得多,沒有幾十億起步的資金,是玩不轉的,每個省也不可能都投得起。你可以走到比電視機產業更上遊的位置,不管誰賣機器賺辛苦錢,都要從你這裡進屏幕,而屏幕的單塊附加值比整台電視機還高,這樣不好麼?”
韓婷聽了這個數字,大吃一驚:“幾十億的資金準入門檻?你說的是人民幣麼?就算是人民幣,那也太高了。漢樂電子也投不起吧,總不能把這些年賺的資金統統砸進去其他不做了吧。”
如果按照三十年後,BOE(京東方)的產業規模來算,那個年代為了液晶和LED顯示技術所砸下去的產線投資,加起來全國都有三千億人民幣了,BOE一共開了十幾條產線,每條廠子至少是200多億人民幣投資。
即使退縮到90年代初,部分物價低好多倍,單廠產能規模要求也沒後世那麼高,但幾十億人民幣還是要的。
正是因為需要的規模效應和準入資金門檻高,才讓這個行業沒有像電視機那樣做爛。
有時候,不僅技術、品牌是門檻,啟動資金規模也可以是行業門檻。
就像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票,一股要二三十萬美元,那你至少要有二三十萬美元你才有買一股跟著巴菲特混的實力。連三十萬美元都湊不到的小散,就先滾吧。
普通小電視機廠,當時幾千萬投資就啟動了,所以各個省市都眼紅,都想盲目上馬試試。要是起步就要幾十億,他們就連試都試不起了。
顧驁:“我怎麼可能害你?要不是我自己沒精力做重資產,我也不會找你了。機會難得,當斷則斷,就算你把電視機相關產業、品牌授權都賣了,再加上你這些年來的結餘利潤,還是遠遠不夠的。你肯做的話,我還要給你想辦法融資呢,當然,可以是入股。”
韓婷思考再三,全盤接受了顧驁的布局。
“你讓怎麼乾就怎麼乾吧。”網,網,大家記得收藏或牢記, .報錯章.求書找書.和書友聊書:,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