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也彆把這玩意兒想得太複雜,因為如今瀏覽器要服務的對象,也是非常簡陋的,要索引的數據和檔案也非常稀少。
“很好,我看一下效果。”顧驁在索引框上點擊著選項,然後在自行架構的測試資料庫裡檢索檔案內容,遠程瀏覽,開啟,訪問網關解析……
一些基本的操作,至少勉強是能跑通了。
有些不了解互聯網早期發展史的看官,可能會覺得懵逼:1991年哪來的互聯網?又怎麼會需要瀏覽器呢?
其實,1991年確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互聯網,隻有一些可以遠程異地訪問的“各自為戰區域網路”。
但是這種“各自為戰的區域網路”,又跟80年代初開始的傳統區域網路不太一樣。
80年代的區域網路,就是跟後世大家公司裡很多電腦局域連接效果差不多,是不能隨便添加允許接入節點的,當時叫uuc,也就是用於unix係統電腦之間的組網檔案傳輸、拷貝。
管理網關的人允許這個區域網路有多少成員多少訪問者、分給你多少i,就全部定死了(當然,那個時候甚至都不叫i地址,但確實是有一個定址工具的)
曾經當過國務卿、退休後去當董事的黑格閣下,他當董事的那家公司“美國線上”,就是從1985年開始,經營基於uuc線上傳輸遊戲軟體銷售業務的公司。
至於如何實現遠程傳輸,主要是靠電話線的撥號頻寬。(當時還有人用uuc發電子郵件,性質跟發傳真差不多)
那種生意後世很難想象,可以大致類比成“你給了對方錢之後,對方在網上把下載檔案拷給你”。但絕對不是後世那樣直接傳輸或者留個種子網盤什麼的,操作是很繁瑣的,需要專門的資深技術員來調試操作,中國人肯定都沒見過。
那麼,90年代初、互聯網出現之前這幾年過渡期裡,那些新的“可擴展區域網路”,跟uuc又有什麼本質差彆呢?
這兩年裡,有兩個對後世影響比較重大的新事物。
一個是歐洲人搞的orldeb(萬維網),這個東西最初是布列塔尼亞研究員蒂姆李,和他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一群同事,弄出來的一個資料庫檢索訪問工具。
一開始他們的目的,是弄一個跟後世維基百科資料庫類似的知識庫,可以隨便在哪兒訪問資料庫裡的東西,而且可訪問許可權的驗證要比uuc簡化很多,還加入了超文本。
(80年代的uuc要添加新的訪問者是需要網關來操作、給授權的。就像一家網吧的區域網路要加電腦,要網管人工操作。所以不能“隨便不經過任何人同意就直接增加新的訪問者”,那就肯定不算“開放的互聯網”,互聯網你得是誰想上就能上的)
(萬維網)是在1990年年初誕生的,距離顧驁眼下這個時間點,已經是20個月之前的事兒了。
但是,萬維網剛誕生的時候,它也不算真互聯網,它的影響力隻是局限在歐洲的科研圈子裡,至今為止也才發展出大約幾百個付費訪問節點。(那時候上這種“區域網路”還要給資料庫運營方錢)
因為技術發展到了這一步,世界上總會有聰明人不約而同想到差不多的點子、而且標準、側重各不相同。
就在萬維網誕生後一年多,也就是91年暑假之前,美國人也有單位搞出了一套看起來競爭力挺強的、但策略和架構略有差異的東西,就是明尼蘇達大學的“穀佛網(goher)”。
穀佛網和萬維網的技術細節差異沒什麼好多說的,寫出來也沒人感興趣。這裡隻說一點準入門檻方麵的競爭優勢差異。
那就是90年初的萬維網,並沒有“伺服器”的概念,它本意就是給歐洲各科研機構遠程互訪資料庫而設的,所以可以訪問萬維網的當時都是大型機或者小型機,而沒有個人電腦。
個人電腦本身性能、算力、架構,都不足以支撐直接訪問萬維網。
而穀佛網一個重大的進步,就是引入了伺服器-客戶的架構體係。它選擇了專門分出伺服器來搞功能變數名稱或者說資源地址的解析、分配、管理,而客戶端隻是一個訪問。
相當於從此以後,網路才有了用戶端和伺服器端,而在此之前,所有人看到的“網頁”界麵,都是跟程序員看到的調試後台界麵一樣不分的。
把服務提供者和客戶區分開來,這就極大降低了“客戶”進入和嘗試的門檻,所以曆史上穀佛網在出現後的一年多裡,很快在全世界發展出了幾萬個支援訪問節點。
不過後來的曆史,眾所周知還是萬維網勝出了。主要是穀佛網隻是有了一個“讓‘客戶’準入門檻變低”的架構優勢,但其他基礎做得不好。
比如穀佛網一開始就沒有考慮到圖文訪問,隻能純文字訪問,還有其他一些劣勢。
所以穀佛唯一的優勢,曆史上在1993年被萬維網“學習借鑒吸收”之後,更老牌、專業功能更好的萬維網就重新勝出了,在人類需要一個通用的互聯網標準時,也就順理成章得到了支援。
另一方麵,萬維網在90年初剛投放的時候,是付費使用的,在看到穀佛網的競爭之後,在93年初最終宣布了永久免費,這也是導致萬維網競爭勝出的重要原因。
穀佛網開始也免費過,但免費是為了更大的利益,發現無法成為國際通用標準、並且靠後續利益預期回本後,穀佛最終取消了免費,這就徹底放棄了競爭可能性。
(注:這裡麵的鬥爭肯定沒有我說的這麼簡單,但我是為了性,確保大多數讀者都能比較直觀地理解。有興趣的話可以看專業曆史文獻對吧,不用到裡來求知,能引起大家的學習興趣,我覺得已經是很有社會責任感了。)
萬維網成為了全球通用的互聯網架構標準,還衍生出無數技術標準,比如tci協議的標準、iv4的定址機製、由此導出的需要架設全球功能變數名稱解析根伺服器、以及物理層麵上注定iv4根伺服器隻能有1+12的模式總共13台……
另外說句補充,即使在萬維網勝出了之後,穀佛網也並沒有消散,那東西後世是一直能用的,隻不過普通網民不會去用,也沒條件罷了。有很多後來的專業遠程服務係統,也是基於穀佛的技術路線一路發展下來的。
當然了,穀佛網和萬維網之間的恩怨糾葛,如今還沒有白熱化。
在1991年10月底這個時間點,互聯網還沒有誕生,但互聯網標準的兩個競爭者已經誕生了,而且在各顯神通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和適用範圍。
當它們決出勝負的那一刻,也就是真互聯網誕生的時候。
顧驁要做的,隻是不要浪費資源——既然這個世界的偽互聯網,已經在兩三個月前提供了“伺服器-客戶”架構,那麼,他當然要為自己的ws-book和舊款台式機,配置一個應用層麵更便捷、準入門檻更低的介麵。網,網,大家記得收藏或牢記, .報錯章.求書找書.和書友聊書:,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