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生財大計(1 / 2)

為什麼一定要去北宋開啤酒廠?

這點王琛想的十分明白,因為開啤酒廠的話,對自身發展幫助實在太大了。

首先,他能養活一大批人。

封建時代,絕大多數百姓都種田。

自己開啤酒廠,肯定需要大量的麥芽原料。

一斤麥芽大概能製作4-5斤啤酒,年產五萬噸的話,需要兩千萬斤麥芽,古代一畝田最大產能大概400-500斤麥子,王琛最少能讓四萬畝土地的農民有額外收入。

有人可能會說,北宋糧食產量才多少,你要開啤酒廠原料夠不夠啊之類的話。

說這話的人肯定對宋朝並不是太了解,或者說,把古代看得太扁。是的,古代有很多地方壓根吃不飽飯,難道現代社會就沒有了?

宋朝是曆任封建王朝當中酒業最發達的一個朝代,近乎達到了全民暢飲的地步。王琛不信彆人可以收購糧食釀酒,輪到自己就不行。

根據有關資料顯示,北宋江南稻米總產量1.07億宋石,而江南人口大約兩百二十四萬七千一百戶,每戶平均產稻米47.63石,如果進一步考察,每戶按照五個人計算,每天消耗大米約1.5升,相當於平均每戶每年消耗稻米27石。

江南地區主食是大米,也就是說完全夠吃了,剩下27石稻米還能換成銅錢呢,更彆說相對而言需求量比較小的麥子了。

再則,種植啤酒花需要人手吧?

這裡麵又需要大量人手,王琛敢相信,自己開一個啤酒廠,至少能在北宋養活好幾千戶人家,就按一戶四口人算,他相當於兩三萬人的“東家”。

這什麼概念?

等於多了張護身符啊!

至於為什麼選擇電能設備,那更簡單了,節省人工費用啊。

如今國內大型啤酒廠,比方說星星啤酒,年產二十萬噸的啤酒廠,總共才三百來個操作員,那麼自己要是開個每年五萬噸的啤酒廠,撐死了隻需要一兩百號工人就能完成生產任務。

如果製作手工啤酒,那需要的人手就多了去了。

電能之所以能夠擊敗人力,除了方便外,在成本上也能節約不少,說句不好聽,光憑人手一天想要釀造148噸啤酒,得浪費多少時間,浪費多少人力?

148噸啤酒大概等於三十萬斤了!

一個人一天手工釀造一百斤啤酒很極限了吧?

三十萬斤手工製作的啤酒需要三千人同時作業!

北宋時代人工費還是有點小貴的,木匠一百文一天,普通工人再少沒個八十文搞不定,如果招三千個人手,每天光人工費就要兩百四十貫錢,一年下來就是近九萬貫錢。

再算上其他雜七雜八費用,或許一年成本支出都要十五貫錢了。

理想營業額才三十萬貫一年!

隻有100%的利潤,王琛還開個毛廠啊!

換成電能驅動那就不一樣了,撐死招個兩百個人就行,每年隻需要付出六千貫的人工錢,至於電能王琛選擇的是太陽能發電機,基本上沒啥資源損耗,等於每年節省了成本八萬貫銅錢樣子啊!

純利潤可能達到450%以上!

一本萬利的買賣,他咋可能不去做?

當資本家,首先得會算賬,不能鼠目寸光,舍不得錢,得看到投資下去的另一麵。

王琛已經隱隱在朝著資本家方向前進。

他同樣明白一旦自己在北宋開發電能後,即將擁有什麼樣的便利。

完全有可能憑借電能直接繞過蒸汽機“工業革命”,直接進入電力社會。

因為擁有電能後,他想要再建造發電廠,難度係數會降低一百倍都不止!

到時讓電能走進北宋千家萬戶,電燈、電話、電視一切皆有可能。

最關鍵一點,和電有關的產品,王琛都屬於技術性壟斷,古代技術發展肯定跟不上自己從現代社會剽竊過去的速度啊。

哪怕那些人有了電能,科技水平會突飛猛進,想追上至少也得幾十年光陰時間。

幾十年後,王琛早就氣候大成,還在乎什麼競爭對手不競爭對手?

嗯,當然也可能掛了。

想做這些事的前提都是有足夠的力量保護自己。

在封建社會最大的保護力量是什麼?

肯定是皇帝啊!

王琛在琢磨,是不是拉北宋皇室一起入股自己的科技大業,回頭給皇宮弄幾組發電機過去,拉幾條電線?他敢相信,隻要皇帝看見電能的神奇,一定會鼎力支持。

但王琛暫時性不準備那麼做,說到底自己還沒有和皇帝談條件的資本,貿貿然獻出電能的話,很有可能變成皇帝的“打工仔”,最終沒有利用價值了鳥儘弓藏。

隻是比較可惜的是,太陽能發電機每平米每天才能發電100瓦樣子,按照年產五萬噸啤酒產量日均最大耗電量兩萬千瓦計算,估計要鋪二十萬平米的太陽能發電機設備,要是一般人還真沒那個實力去做。

不過王琛在北宋有一萬六千畝土地呢!

區區二十萬平米才相當於宋製度兩百九十畝而已!

其實如果條件允許,王琛也不想選擇太陽能發電機呀,隻是北宋條件太“艱辛”了,北宋的通州風力時有時無,風力發電可以排除在外,水輪發電機又要大量水處理,他懶得再多花一筆錢鼓搗,至於柴油發電機,北宋有那個技術提煉柴油嗎?

萬般無奈之下,王琛選擇了太陽能發電機。

既能保證供電,又節省發電成本,雖然前提投資偏大,但總的來說,這筆買賣還是值得的。

啤酒廠要是取得成功,那就是源源不斷提供資金的印鈔機啊,尤其還能解放王琛的神秘空間,他可以把原本想帶啤酒所占的空間,改成帶其他東西。

其實王琛還想證明一點,。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