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才王守仁侃侃而談,他在烏拉爾所實施的方略,確實是高明無比。
不過單論方略,哪怕再高明,顯然……也是無用的。
畢竟……這裡頭有一個最重要的環節。
王守仁屯田,王守仁種土豆,王守仁厲兵秣馬,王守仁在等待戰機,王守仁在徐徐圖之。
可是……這些屯田的人,種植土豆之人,被王守仁所招募之人,他們……可靠嗎?
若是不可靠,不過是平白給人做了嫁衣,再高明的策略,最終也不過是笑談。
曆朝曆代,從來不缺乏似馬謖這樣的人,他們各有自己的遠見卓識,可一旦真正讓他們動手去做,可就難了,最終是空有雄韜偉略,卻是眼高手低,最終一敗塗地,留下無數的笑柄。
弘治皇帝自是深知這一點。
且這崇文殿中的翰林和院士們,也紛紛皺眉。
他們都佩服王守仁的見識,認為王守仁的方略確實是可行的方法。
可是……韃靼人能夠教化嗎?
此時,隻見王守仁道:“陛下,臣在烏拉爾,先以土地招募各族流民,隨即劃分農場,使他們混居。此外,分發土豆種子,派屯田衛教授他們墾殖之法,又從其中抽調精壯,建立營團自保。此後,關內的商隊抵達,再讓商人至各個農場與他們互通有無。”
“他們深感羅斯人的步步緊逼,自是懷有恩義之心,隻是……單憑這些,還是遠遠不足的,因而又建了許多的學舍,這學舍哪怕是簡陋一些,卻想儘辦法讓他們學習我漢家的文化,他們混居一起,各部的語言不一,屯田衛和商賈說的又是漢話,他們與之交流起來,也隻能用手筆畫,其實他們自己也是深感不便,因而……臣每月讓他們抽出四日的時間前去學舍讀寫,其他時間,自是讓他們各自去耕作、操練,或是自學,因而……到了現在,已有三年,成效已是彰顯了出來……”
“隨著身邊用我漢語說話的人越來越多,更多人在這耳濡目染之下,哪怕不願學習,也大抵能夠簡單的交流。可隻是讓語言統一起來,這還遠遠不足,除此之外,還需讓他們學到了三皇五帝和四書五經,為此,臣又從其中抽調出佼佼者,委以重任,命他們或為教授講學,或在軍中擔任要職,又或將他們調入府衙,予以他們不菲的薪俸,隻短短數月之間,效果就格外的顯著,陛下萬萬不可小看這學中教師和衙中小吏,對於那些尋常的韃靼人而言,這些人不但按月可領錢糧,而且還不需從事農務,實是再體麵不過的事。”
王守仁頓了頓,繼續道:“正因如此,臣讓這些尋常的韃靼人看到了希望,在他們看來,或許他們隻需努努力,就可和那些佼佼者一般,在烏拉爾苦寒之地種植土豆。他們的生活實在是太艱苦了,可韃靼人和漢人沒什麼不同,都是血肉之軀,沒有人願意熬苦。若是臣在那裡也開科舉,對於他們而言,想要金榜題名,這幾乎是完全沒有可能的事,可倘若是大肆招募小吏、教員,或是薦入醫療站裡學醫,對他們而言,卻是有了希望。”
“駕馭百姓,既要想讓他們求得溫飽,最緊要的是,要讓他們懷有希望,而要讓他們懷有期望,就要讓他們深信,他身邊的人可以做到,那麼他們同樣也可以做到。”
“正因如此,學習的風氣漸漸開始濃厚,臣在烏拉爾,從中挑選了優異者有三十七人,薦入了西山書院,除此之外,其他識文斷字者,亦有千人之眾,至於漢語,以及入學肯讀書的,那就更多了。”
弘治皇帝認真的聽著,若有所思。
所有人提及到教化,口氣都很大,所謂的文風鼎盛,不在於這裡有多少人讀書,卻盯著這裡是否考出過狀元,亦或者中過幾個進士。
可王守仁之言,卻頗有意思,他是往小裡去做,他從不去琢磨讓人考進士,考狀元,或者成為進士,卻隻求越來越多人能夠識文斷字才好……
“希望?”弘治皇帝一臉詫異,覺得有些不解。
對於弘治皇帝而言,這希望二字,實是無法理解的事。
他是天子,他從呱呱墜地開始,一切都可得到滿足,他有雄心壯誌,卻無法理解如此卑微的希望。
這二字,印入了弘治皇帝的腦海裡。
隨即……
弘治皇帝看向王守仁,一臉認真的道:“這麼說來,王卿家教化頗有成效了?”
不等王守仁回答。
蕭敬此時咳嗽了一聲,他知道該是自己出場了,他當初奉旨前往烏拉爾,就是辦此事的嘛。
他道:“陛下……奴婢這裡有一份奏報,還請陛下過目。”
弘治皇帝頷首,似乎期待已久,聽了王守仁這麼多的話,弘治皇帝自是想要知道蕭敬的所見所聞了。
弘治皇帝左右四顧,笑吟吟的道:“諸卿,不妨我們一同聽聽,且看看烏拉爾實情如何。”
眾翰林和院士紛紛頷首點頭,也抱著不同的期待。
蕭敬會意,打開了奏疏,便道:“奴奉旨至烏拉爾,走訪市集、牧場、農場,所過之處,各族混居,其安置的軍民,多習漢言,除新附之韃靼人,隻需操持漢言,便可溝通無虞。”
“……”
這王守仁,竟真的沒有吹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