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聽了弘治皇帝的話,李東陽回道。
李東陽一聽到王守仁,頓時就打起了精神,他對王守仁一直十分器重,公務的閒暇,都會讓王華的這個兒子來李家的亭閣裡喝茶,說一些閒話。
這個奇怪的青年人,除了為人處世略欠火候,實是可塑之才。
李東陽甚至很可惜,若非是王守仁娶了浙江諸氏為妻,他有一個未出閣的孫女,倒是……
現在聽到了王守仁三個名字,他笑了笑道:“不錯,此為少詹事王華之子,王華乃成化十七年辛醜科進士第一人,先中會元,又中狀元,一時因此而傳為佳話。”
弘治皇帝頷首:“原來如此。”
說罷,低頭看這策論文章。
隻一看,他頓時便被吸引住了。
是否是一個有才能的人,其實隻需看其文章的立意就明白。
而王守仁的開篇,既沒有高談闊論,也沒有引經據典,卻隻圍繞著一個問題進行撰寫……錢糧……
既然米魯的叛亂已經持續了這麼久,這麼看來,想要立即剿滅,已是不可能。
這話很實際。
既然決心曠日持久的進剿,那麼保證貴州大軍的錢糧穩定供應,就已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
朝廷倉促平叛,根本沒有想過久遠的問題,因此許多弊端也就暴露了出來,而既然叛亂非一日之功,就必須改變策略,改急剿為緩剿,要保障貴州各衛糧道的穩定,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朝廷也必須按時供應大軍的所需。
其中,他又提到了一個極為尖銳的問題,即一旦軍中缺糧,為了保障軍需,勢必會要求州官征糧,而地方官一旦向地方征糧,又勢必會引發民怨,如此,非但叛軍難以剿滅,反而會使叛亂愈演愈烈。
策論之中毫不客氣地指出,雲貴曆來漢土雜居,朝廷平叛的目的,非平叛本身,而在於與叛軍爭取人心。
而這王守仁最有意思的卻是,他居然開始計算錢糧,不但將大軍未來所需的錢糧大抵算了出來,末尾,竟還發表建言,認為若從京師調糧,曠日持久,且靡費極大,遠水救不了近火,因而需自四川布政使司急調為好……
呼……
這一篇策論看完,弘治皇帝有一種哭笑不得的感覺。
這王守仁對於馬政的了解,比其他的貢生,不知高了多少,弘治皇帝也是登基之後方才明白,所謂的戰爭,其實就是打銀子,糧草才是一切的根本,讀書人最津津樂道的運籌帷幄,不過是其臆想而已。
此文,即便是和兵部尚書的策問,相比起來,也不會差吧。
弘治皇帝忍不住感慨:“王華生了個好孩子啊。”
李東陽聽罷,頓時喜上眉梢,他是真喜歡王守仁這個孩子,而且李王兩家,本就走得近,李東陽不禁道:“難道王家竟要出父子雙狀元不成?”
父子雙狀元,這就是一段千古佳話啊,整個大明,固然曾出過一門七進士,可父子雙狀元,比之一門七進士,卻更難得的多。
弘治皇帝知道這是李東陽的暗示,意思是,陛下何不成人之美呢?
當然,這個成人之美的前提卻是,這王守仁的策論,屬於上乘,不過從現在閱卷的結果而論,王守仁確實有極大的機會。
可弘治皇帝卻顯得不置可否:“卻也未必。”
隻輕描淡寫的說了這四個字,便繼續閱卷。
他心裡,或多或少的,還是保存著希望的,雖然欣賞王守仁,對於王卿家這個兒子的答卷甚為滿意,堪稱是簡在帝心。
可……他依舊還期待著,想看看其他的試卷,最重要的是,他想知道,方繼藩那個家夥,還能延續鄉試和會試的神話嗎?
他的得意門生們,卻不知會如何作答。
終於,弘治皇帝翻到了唐寅的卷子。
他下意識的微笑。
看卷。
這篇策論,文筆和立意都是俱佳,唯獨……嗯……怎麼有些眼熟?
建山地營,以強製強……
這……不是方繼藩上一次出的那個主意嗎?
不過……這倒可以理解,唐寅乃是方繼藩的門生,方繼藩一定提及過貴州的軍事,既如此,那麼唐寅等人貫徹自己恩師的思想,也就不奇怪了。
隻是……
弘治皇帝搖搖頭,有些失望。
方繼藩當初提出要建山地營,他便有些猶豫不定,覺得方繼藩的話,也並非是沒有道理,可細細一想,卻又覺得不太靠譜。
可最終,他還是下了旨意,當然,是繞過了內閣,下的中旨。